立秋節(jié)氣的寓意和傳統(tǒng)習俗
立秋節(jié)氣的寓意和傳統(tǒng)習俗有哪些 據說,立秋后,晝夜溫差大、燥氣上升,在飲食上面應該以清熱消暑為主,同時吃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立秋節(jié)氣的寓意和傳統(tǒng)習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立秋節(jié)氣的寓意和傳統(tǒng)習俗 立秋節(jié)氣的寓意 立秋的寓意:秋季開始,暑去涼來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jié)氣,標志著孟秋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意味著降雨、風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季節(jié)轉換,南方地區(qū)的降雨量、風暴、干濕度等變化明顯;北方地區(qū),這些變化不明顯,變化明顯的是氣溫。進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氣候開始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開始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氣候過渡。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所謂“熱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處暑往往還處在“三伏”期間,所以初秋天氣還很熱,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jié)氣之后。熱與涼的分水嶺在秋季,并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氣候分為兩個階段,初秋“悶熱”,仲秋后趨向“干燥”、“涼爽”氣候特征。這是一個暑熱與涼寒交替的季節(jié)。 立秋節(jié)氣的傳統(tǒng)習俗 立秋節(jié) 立秋節(jié),也稱七月節(jié),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jié)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guī)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F今把這類**,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jié)目助興。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痹谝恍┑胤?,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摸秋 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jié)。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tǒng)風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為難。 立鰍 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里的泥鰍就會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經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里,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 稱水 以前,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裝滿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樣,然后稱重。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 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之說。 吃西瓜、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福圓” 立秋節(jié)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qū)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fā)期,很多地區(qū)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每年立秋的時間都一樣嗎 立秋是每年8月7或8或9日,每年立秋日子不固定。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jié)氣,標志著孟秋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于公歷8月07-09日交節(jié)。在立秋節(jié)氣期間,太陽從巨蟹座運行到獅子座。夜晚觀天時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的方向。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農歷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立秋之時太陽處在赤緯 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 23°26'已經向南偏了不少。 關于立秋的古詩 1、立秋夕涼風 [唐]白居易 裊裊檐樹動,好風西南來。紅缸霏微滅,碧幌飄飖開。 披襟有余涼,拂簟無纖埃。但喜煩暑退,不惜光陰催。 河秋稍清淺,月午方裴回。或行或坐臥,體適心悠哉。 美人在浚都,旌旗繞樓臺。雖非滄溟阻,難見如蓬萊。 蟬迎節(jié)又換,雁送書未回。君位日寵重,我年日摧頹。 無因風月下,一舉平生杯。 2、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
相關文章
- 小暑節(jié)氣的起源及傳統(tǒng)習俗
- 芒種節(jié)氣的風俗活動及傳統(tǒng)食物
- 小暑節(jié)氣的農事活動及傳統(tǒng)美食
- 小暑節(jié)氣的食物及風俗活動
- 芒種節(jié)氣的食物及養(yǎng)生知識
- 野蘑菇不能與什么食物同吃 野生蘑菇和什么東西相克
- 2022霜降是幾月幾日
- 父親節(jié)的起源和習俗
- 夏至節(jié)氣的飲食習俗及養(yǎng)生方法
- 父親節(jié)的起源及慶祝方式
- 世界上最大河中島 巴納納爾島面積達2萬平方千米
- 壯族三月三的來歷是什么
- 紹興14歲女孩被德云社錄取 德云社首位女學員王恩喜背景資料介紹
- 驚蟄節(jié)氣的食物及習俗
- 夏至節(jié)氣的由來及農事活動
- 元宵節(jié)經典燈謎及答案(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