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老照片著色
生于70年代末的人,誰沒有見過著色的老照片?當時彩色膠卷尚未普及,而一個藍螞蟻的時代已經(jīng)悄然過去,大眾向往美,卻又不知怎么表達美。于是,母親與父親的結(jié)婚照上,被突兀地涂以胭脂口紅,他們穿的針織背心,戴的圍巾,本是用勞保手套拆掉后的灰白線紗打成,卻被著色師涂以絢麗的條紋。更離譜的是太奶奶的壽星照,也讓著色師描繪得唇紅齒白,像巧舌如簧的媒婆。 那時,我忍不住詰問:怎么會有著色師這般“毀人不倦”的人物?他把舊時光引發(fā)的美好遐想,破壞得一干二凈。 那個時候,我一直認為,最美的舊時光,就應(yīng)該以黑白照片來呈現(xiàn)。 直到我在《伐木黃金時代》的攝影展上,看到愛爾蘭著色師Matt Loughrey的作品。沒錯,這是1900年代的老照片,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組反映1907年左右美國阿爾比恩木材公司伐木工人日常生活的老照片,原先也是黑白作品。不過,經(jīng)歷了歲月荏苒,它蒙上了一層灰白色的霧靄,變得毫無生氣。 經(jīng)過幾個月的辛苦工作,Matt煞費苦心地將它們還原為彩色照片。對了,我沒有用錯詞語,這是一種恰如其分的“還原”,光線、氣氛、色調(diào),都是1900年代的早春時節(jié)。樹干上,蒼綠的苔蘚在攀援;云杉造就的陰翳下,耐陰的草本植物正在開出紫色的小花。云杉巨大的根系隆起,像勞動者鼓起的筋肉一樣,隱隱透露力量的光芒。四名工人用斧頭砍樹,砍到一半,倚坐在巨大的樹樁上休息,他們靛藍色的牛仔褲磨出了泛白的痕跡,褲腰上的牛皮背帶已經(jīng)略有臟污,他們衣褶上沒有撣盡的木屑,頭發(fā)上的油汗,他們臉頰上風吹霜打的痕跡,他們靴子上勞苦的皺紋,他們勞作時一定要戴上的體面的帽子,他們使用的兩人多高的手工鋼鋸、斧子,無一不被Matt精心著色,成為伐木史詩片一個不可或缺的章節(jié)。 我被那種身臨其境的現(xiàn)場感驚呆了。著色師Matt以他不可思議的耐心,還原了舊時光中充滿自由、尊嚴、詩意與忍耐的一面。據(jù)說,Matt做這種老照片著色,動筆前,都要閱讀伐木小說,聽伐木小調(diào),尋找反應(yīng)那個時代勞工生活的電影,找到電影的服裝師,向她打探伐木工衣服的做舊有什么特征。他還要跟隨今天的伐木工生活一個月,觀察他們臉上的曬痕,與襯衣臟污的位置。 一張普通的著色照片價值5到8美元,而Matt的作品價值是它們的200倍。Matt從沒有把著色當作隨意應(yīng)付的尋常工作。相反。他認為老照片就像小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少有人有耐心探究它的秘密,他必須像一個殫精竭慮的編劇兼導演,在視覺上進行一番再創(chuàng)造,讓它既富于年代特征,又浸透了當代觀眾的審美意識。他的追求,是“觀眾全身心地沉浸,與照片上的主人公呼吸與共”。他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