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美文
《在輪下》讀后感摘抄
《在輪下》是一本由[德] 赫爾曼·黑塞著作,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42.00元,頁數:194,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在輪下》讀后感(一):從恬淡走向灰暗 這原來是黑塞的早期作品,之后才是《德米安》《悉達多》《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這本小說被視為黑塞的個人傳,傾訴了他對于德國古板教育的看法。從內容上,友情和愛情從出現到消失的經歷,相比后期作品的確尚未完整和成熟。但是,在有些殘缺、有些急于展現的故事中,自己還是被黑塞描繪的恬淡生活所吸引,也為之后的灰暗結局而感到惋惜。 必須要吐槽的一點,這本書是譯者寫序。不管譯者為原書寫了什么東西,既然您放在正文前面了,能不能注意下不要劇透啊。把幾個重要的東西都說了,怎么開始、怎么中斷、怎么重啟、怎么結束都被說完了,而正文就那么一百多頁。太氣了,自己被搞了的感覺都有了。 《在輪下》讀后感(二):堅持多元,保持平衡 在輪下,每個人何嘗不是一種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在每個平行世界做著不同壓力的事情,就像一根彈力繩一樣過緊或過松都是一種不幸,重要的還是能夠找到一個平衡點或是臨界點,來舒緩自己、治愈自己、完善自己,從而使自己的內心強大變得堅不可摧,慢慢摸索探尋內心深處的聲音。 但有些事情沒有人能夠代你去承受感知,旁人能做到的也只是一定的牽引和指點,比如最后說的那樣父親,牧師,老師,校長他們是助推器嗎?一定程度上只不過是想按著他們的價值觀去點撥引導漢斯而已,是壓倒一切的期望使?jié)h斯遇到了赫爾曼后,發(fā)現還有一種他從來不了解的世界和精神更接近于漢斯本身,從而產生入洪水猛獸般的向往走向了兩種極端,人設崩塌、期望全無、生活暗淡無光 ,最后走進了起點 天才隕落! 《在輪下》讀后感(三):你認為你是誰? “一切生物都在陽光下按照各自生命的規(guī)律活著,唯有人類卻愛著自己所制定的框架的約束,屈從于未必完全正確的種種條規(guī)?!?/p> 我在想如果漢斯沒有遇見海爾納會怎么樣? 漢斯會平穩(wěn)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就是按照他原來的人生軌跡,努力學習,也許會成為一個神父。在海爾納的身邊,他品嘗到了“天性“的美味,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自我覺醒??墒沁@一份覺醒給他帶來的卻是衰竭的神經,他一面仍需要花費精力刻苦學習,而后他又要在心里厭惡這種條框規(guī)則的生活。內心的矛盾是把利刃在他脆弱、敏感的神經下劃下一刀又一刀,在這種毀滅性的武器下生活迎來的只是個體的破碎。 “他的理想本書不斷上進、考到好名次、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不過可絕不是什么羅曼蒂克的危險角色?!?/p> 漢斯最后泯然眾人,成為了一個普通的工人,是注入式教育產物的平庸之輩,這個局面會比成為一個神父、一個公職人員更好嗎?我想這并不見得。 會有更好的選擇出現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想不明白的,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是自我的選擇?有時候那些突如其來的狂妄的想法會耽誤自己過好現在的、原本的生活,還要去打破嗎?我想到了《死亡詩社》,自我?guī)淼氖莻€體最終的破碎。按照他人的意愿生活,帶著勉強、憤恨和無奈對靈魂來說也是一種死亡。誰說不是呢? 我突然想也許真正可怕的是也許還沒有認識到真正的自己就對那些本來的生活反抗的人,一個人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最終也是落到自己的選擇上。我們的一生到最后都是自己的選擇,是的,也許它并非是什么有趣的生活,但確確實實已經是我們的生活,且是我們選擇的生活。在這其中奇怪的就是“不選擇”其實也是一種選擇,這種選擇只是維持生活現狀。 我想到了我跟朋友聊天的時候她說的話:“可能我們這個階段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其實我們自己的整個人生已經是自己的選擇了?!被蛟S我是溫和派生活的一員,我想對于生活中那些無解的問題,“完成任務”才是生活最優(yōu)解。 生活已然走上了一條路上,哪怕每一步都是對的,也得不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來。用黑塞的比喻來說這這就是走在一條平坦的大道上,你一直在向前,每天都能新懂得一些昨天不懂的東西,可是你不是在爬山,眼前永遠也不可能能突然就出現遼闊的遠景??蛇@也比每況愈下好“吧”,我這樣認為。人是不能夠貪心的,往往我們只能選擇一種生活,在這種選擇下,最重要的就是完成自我的和諧統一。 還有什么呢?我還不太清楚。 《在輪下》讀后感(四):平凡人的奇跡與無可避免的墜毀 與其先,最先驚訝到我的,無疑問自然是黑塞的描寫,當然也包括了翻譯的功勞。無止境的描寫遍布了書中的任何一個角落。 一些出現的景物,只有見解豐富的人才能知曉其來由與具體相貌。通過百度,才能知道黑塞所描繪的自然景觀,是怎樣一幅畫面。 這只是一個平庸頂層孩子,按照所有人理所當然認為是正確的那樣,所爭取著想要達成的一切,拼盡自己的全力,否定所有的可能性,按照老師的想法,牧師的想法,父親的想法,走上不知人生意義為何,只是學習,看得見未來的道路。 在此過程之中,無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問題。友情的缺失,一方面是人的確需要朋友,對于孤獨的恐懼遠勝過了他人的壓迫,對于學習一落千丈的擔憂。孤獨更勝一籌,只能夠說是情感上的沖擊打擊到了對于現實世界的憧憬,不知道自己清楚地想要什么是漢斯最后放棄學習的原因。 有人說,我們已經落后了德國那么久,實則也是如此,書中的教育模式讓人覺得非常的眼熟,我們所在的環(huán)境何嘗又不是一樣呢?然而這樣便是錯的嗎。我沒有立場,也不敢發(fā)表確切的觀點,只是。每一種方式都能夠成就一些人,當然,也可以毀滅一些人。即便,毀滅的這些人當中,也不乏普世意義所認同的天才。他們真的是否為天才,未可知。只是按照老實的性格,做了他人希望自己去做的事情,不是熱愛,不是主觀能動性,大多數人也是如此。就更像是一個符合教育理念的機器。 然而他們是脆弱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反脆弱,在這些不斷變化的形式中找尋正確的答案,如果找不到正確的答案,也要努力去爭取適應,在適應當中謀求自身的發(fā)展。迷茫的環(huán)境下,有時,合群也是一種合理的答案?我不確定。 漢斯最后的落水悲劇只是收尾,真正的悲劇絕不會在于結果,而是過程之中,是運氣之外決定自身成敗的能力。以他的能力,足以成為學者,卻不足以成為傳奇。 書是一本好書,畫面,故事,清楚又引人深思,只是這樣的書與我而言,終歸只是帶來啟發(fā)的一些方面,于此同時,讓我從更客觀地角度認識了一位少年,他非常普通平凡,透過我的視角撇進少年的內心世界,然而還不夠具體。由于第三人稱,我不能完完全全知到少年腦中的心路歷程,只是這一切沒有那么的清晰。在分析一遍,是否模糊呢,你看到圍繞著少年的全部故事,最后走向平庸,泯然眾人,并且還不如眾人,究竟有什么意義呢?這樣的人生,故事足夠豐富,最終又代表著什么呢?其實沒有意義,只是思考,只是惋惜。 對前進中的我們有什么意義呢?是反省,是審視。我們誰不是其中的一員?每個人都是,我們的抉擇是如何,不想要做同一個渾渾噩噩掉入河內的庸人,究竟該怎樣做決策。 我們要做的是反脆弱,反對平庸,但也要放寬了心,避免不必要的風險,找尋自身的責任,生命本無意義,找到自身的責任至少賦予了人類特有的價值。 思考非常漫長,能帶給自身的思考著實來說也是有限,只是這樣很快瀏覽過的故事,讓人深思但又不具有現實性的 意義。值得探尋的問題非常的多,包括作家本身,很顯然,你并沒有辦法在極短的時間內也想到一樣豐富的表現形式,只是單調的平鋪直敘,把大腦內最直觀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表述了出來。怎樣認識作家,怎樣寫出最恰到好處的讓人產生共鳴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也是隨著時間推移更有價值的一個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