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香二月
“二月二,龍?zhí)ь^,家家鍋里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云降雨保豐收”,一首民謠喚醒了童年的味覺記憶,帶著鄉(xiāng)情的豆香總是在記憶里繚繞,在舌尖上回旋。二月二的豆豆,童年最美好的記憶里總少不了那一把濃香的豆豆。 在家鄉(xiāng),二月二這天,各家都要炒食各種豆子。小時候,爆米花的機器比較少,一臺機器好幾個村子的人黑天白日的排隊打豆豆。鍋灶好(就是飯做得好)的女人們就在鐵鍋里直接炒。媽媽先用穰火將鍋燒熱,倒進撿好的玉米或各種豆子,抽一把干凈的麥草挽起來,在鍋里不停地翻攪,中間時不時加一把麥糠續(xù)上火,等到鍋里噼啪響的時候,豆子開花了,也就可以出鍋了,倒在簸箕里,簸幾下,吹掉浮糠,稍涼就可以吃了,拿幾粒豆豆放進嘴里,用牙輕輕一咬,那種純粹的豆豆的香味便填滿了童年。 講究的人們會用砂石或白土炒豆子。奶奶將淘洗干凈的米粒大小的砂石或者提前搗碎的白土倒在鍋里先燒熱,然后將撿好的玉米、黃豆倒進去,再用鍋鏟翻炒,這種炒法火候可以稍大一點,因為豆豆不會直接挨到鍋上,不怕糊。炒出的玉米豆和黃豆酥、脆、香,且上色均勻。這幾天大人小孩出門兜里都是鼓鼓的,見人就掏一把互換著吃。 教室里課堂上不時有吃豆豆的“咯嘣”聲,這天課堂上吃豆豆是例外,老師從不批評,孩子們還會把自己兜里的豆豆聚集在講桌上,課間和老師一起吃,每吃一家的豆豆老師都會說“香,真香”。教室里彌漫著豆豆的香氣和師生們的和氣。小時候,豆豆是我們最環(huán)保最廉價的零食,有些人家隔段時間也會炒豆豆,一個教室里,一家炒了豆豆,全班同學都有豆豆吃。那時候雖然窮,但孩子們都很大氣,偶爾和誰鬧了別扭,但轉(zhuǎn)幾次手,豆豆就送到對方的手里了,也就和好如初了。 二月二這天,除了自家人要炒豆子吃以外,娘家人要為剛出嫁的閨女“送豆豆”,意為“送子送富貴”。在二月二的前幾天,娘家人就開始準備了。除了用砂石炒制的玉米豆和黃豆等,最好吃最麻煩的是“炕(動詞)棋子豆”,在發(fā)面時放上少許鹽、五香粉、食油、雞蛋等,揉勻,餳好后搟成四五厘米厚的面餅,再切成立方體的小顆粒,放在鍋里煨火炕,并不斷翻炒,炕好的棋子豆黃楞楞,脆生生的。還要炸面花花,有些巧手的女人們還會將面餅剪成各種生肖圖案和花樣,在油鍋里翻騰幾下就熟了。這花花做起來要小心翼翼,唯恐送給閨女的 “少胳膊少腿”。做棋子豆工序很講究,一要揉到,二要餳好,三要面硬,四是火大了會炕糊了,火小了不酥脆,不上色。就光做棋子豆,女人們就要忙上一下午,有些家庭還會妯娌幾個一起做,燒火的,揉面的,切豆的,剪面花的,各有分工。還有一種面豆豆叫“麻咕嘟”,就是用做棋子豆一樣的面團,揪成玉米粒大小的面疙瘩,裹上芝麻,放到鍋里炕。 經(jīng)過一天的忙活,各式各樣的豆豆等,送給閨女的豆豆都準備停當,待放涼了用塑料袋封好以免返潮。總之每家最少要準備五種豆豆,寓意“五谷豐登”或“五子登科”“五福臨門”。二月二這天,姑姑、姨姨、妗子、姐姐、嫂子等比新娘年長,輩份高的女眷們,再領(lǐng)上一兩個男娃娃,浩浩蕩蕩的送豆豆的隊伍就出發(fā)了,總之,送豆豆的隊伍越龐大,越顯得娘家勢力壯,女兒在婆家就能“活起人”。所以一些沾親帶故的女眷們都會被邀請去送豆豆。婆家這天要好好款待,收到的豆豆多得都是用篩子、簸箕等裝盛,有些會直接用笸籃裝。等新客們走后,就分送給左鄰右舍們吃。 小時候,要是能趕上這種制作豆豆的“好事”,我就成了媽媽的“跟屁蟲”,有時候大人嫌我礙事,我就乘機抱個柴禾什么的,所以長大了就諳熟各種豆豆的做法。這些年,我會時不時給孩子們炕棋子豆,愛人胃不好,棋子豆是他首選的“零食”。孩子們最炫富的一句話是“媽媽做的”。 二月二的豆豆留香在童年的記憶力,流傳在我們成長的歲月里,長輩們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飄香的豆豆,重要的是傳承給我們燦爛的民俗,民風,在這點上,女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傳統(tǒng)民俗和前衛(wèi)的商品潮角逐中,我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因為那是寄托愛的一種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