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素筆,話世事蒼涼
她是個才女,她出身名門,她是影響中國文壇的杰出作家。但她的人生卻是悲涼的!親情的冷漠,婚姻的挫敗,懼怕政治上的糾纏……諸多的不如意,使她遠赴異國他鄉(xiāng)。她——就是張愛玲,一個中國文學界耳熟能詳的名字。 她二十三歲時,就以中篇小說《沉香宵·第一爐香》成名于上海文壇。之后的《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一系列經典小說的出版,更是奠定了她在中國文學界獨樹一幟的地位,被譽為曠世才女。她的作品風格獨特,對社會和生活的觀察與思考,細膩貼切,能使讀者進入到一個真實的感情世界。她的小說不僅寫出了那個時代,浮躁喧嘩的都市生活中,幽暗陰冷的一面。生動的刻畫了生活中最普遍的悲歡,描寫了人生的冷暖與人世的蒼涼。而且,小說的表現形式,華麗蕭瑟,構思巧妙,筆觸傳神,直逼人類生存的困境,對讀者有著超強的震撼力。是中國四十年代,都市題材小說的代表。 她與胡蘭成的婚姻備受爭議,但她卻為這段感情傾其所有“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但在胡蘭成的心里卻不是這樣的。他傾慕的只是張愛玲的曠世才華,眼睛卻瞄著大千世界里的花花草草。這樣的愛情不是有一顆執(zhí)著守候的癡心就能夠留住的,所以,她輸了。而且是被這段感情灰暗了她的整個人生!這段如曇花一現般的婚姻,不僅凋謝了張愛玲的愛情,一同凋謝的還有她驚世駭俗的創(chuàng)作才華。 然而,婚姻是結束了,由婚姻引發(fā)的輿論壓力又隨之而來。大陸解放后,她與胡蘭成的那段失敗婚姻,也因胡蘭成曾經在汪偽政權的身份,成了她在民族中的一大罪狀,被指責為漢奸老婆。而后在香港工作期間,又創(chuàng)作了兩篇、揭示當時大陸社會現象的小說《赤地之戀》《秧歌》被視為反動作品。這兩件從婚姻到文字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式說不清的牽扯,迫使張愛玲在1955年由香港遠赴美國,不得不離開她生活了三十五年的故土家園“上?!?。 張愛玲在美國的生活更是孤獨寂寞的。在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去世后,張愛玲幾乎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很少與外界聯系,單靠一些零散的著作維持生計。直到1995年的中秋節(jié),她的去世,才使她的名字又一次在文壇上響起。當代散文大師余秋雨在他的吊詞中這樣寫到:“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是,文學并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著不帶火焦氣的一角。正是在這一角中,一顆敏感的靈魂,一種精致的生態(tài),風韻永存……”。 一代才女張愛玲,就這樣在晚年的孤獨、困苦,貧病交加中,走完了她曲折、坎坷、又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她用一只素筆,詮釋了那個戰(zhàn)亂年代,她所能感悟到的生活的沉重,與世事的蒼涼。同時,也像熱愛她的讀者,透視了她自己的人生蒼涼! 她走了,離世在一個萬家團圓的中秋之夜,但她卻沒能看到那一天家鄉(xiāng)的明月! 編輯點評: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她是民國奇女子,她筆下的靈魂、文字中的孤傲,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作者正是用自己樸實而真摯的文字寫出了這樣的一個奇女子,闡述了她一生的蒼涼和傳奇色彩。她因為親情的冷漠、婚姻的挫敗以及躲避政治的糾纏,最終被迫遠渡重洋,離開了故土,然而在外的生活并沒有能夠使她幸福安康,最終還是在焦灼、無奈中辭世。然而在她離世后,她的文字卻給中國帶來了無限的能量。這樣無奈的一生,卻展現了一份沉重的堅持,還有一種堅毅的精神,在這樣一個才女的生命中,綻放著驚人的傳奇。作者敘述精細、文筆精湛,是一篇值得深思的文字,推薦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