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先生影評
樹先生影評(一) 這是二十一世紀的狂人日記,更是這個時代的阿Q正傳。 樹先生,現(xiàn)代的阿Q。每個人樹哥的叫著,只是一種調(diào)戲的叫法。窮人,弱勢,善良,無助,生活在低下層,造成了他好多無奈。樹先生無所事事嗎?不,他有份工作,但是老板辭了他。樹先生的親情在他結(jié)婚那天,弟用暴力無情割斷了他的親情,母親和弟弟,在拿到拆遷款后,帶著錢離開了他。他的愛情,成了一場夢。他的友情,在別人的婚禮上,讓他下跪。他為什么老夢見他爹和他哥,因為死人不會害人的,也不會傷害人,他死去的親人成了他唯一的感情寄托。樹先生的手,想做什么,卻一直做不到,總是那么無奈、無力、無著落的擺著。抽煙是他唯一的愛好精神寄托,抽煙能讓他感覺到自己還活著。樹先生,在社會的底層,在農(nóng)村,還有好多好多。 每個人難免都會生活在一定的陰暗之中,而樹就生活在父親打死哥哥的陰暗中。如果僅是看電影你會說樹哥哥的死與他毫無關(guān)系,為何他會有如此強烈的意念(姑且這么說)?那是因為曾經(jīng)他的這位已故的哥哥給了他對新鮮事物的想象,然而卻被代表規(guī)矩的“父親”勒死在樹上。可以這么說: 父親有三個孩子,分別是指社會中三類人。第一類,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或者說逆社會潮流而行的將會被“父親”扼殺掉,也可以說任何不按“父親”的套路出牌的耍流氓的將會出局!第二類,順從這個社會,順從大趨勢,順從“父親”的就可以住進新家,開上好車,娶上媳婦!第三類,對社會認識不深,知道自己被大潮流約束而無能為力。對生活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是順從還是反抗。也想生活的更好,也很要面子,雖說沒有反抗但也沒有大的能力!“哥哥”代表的是一種新文化、新思想的萌芽,而“父親”就象征著這病態(tài)的社會,生生勒死了“哥哥”,讓活在當下的“樹”記不清“哥哥”的樣子,命運也就這樣隨波逐流了……火災(zāi)之后的“樹”看清了“哥哥”的樣子,并在“哥哥”的鼓勵下娶了“媳婦”,而“新媳婦”就是代指新的文化思想,然而在這病態(tài)的社會中,“新媳婦”失去了“水”的源泉,沒有存在多久就離開了……就像是在“紅流”中摔了一跤,“樹”最后還是無奈的選擇了跟隨。 一切看似都有種無可救藥的感覺,樹注定要這樣阿Q式的生活下去,到死都不會有人明白之所以這樣的真正原因。但是畢竟在樹個人的精神世界里還有一個懷著他孩子的小梅(呵呵呵,精神上雖然已被打垮,但是這事上還真是頑強),還是代表了期待新興的事物。 這的確是一部好電影,傻根兒演的越來越好了!
《hello,樹先生》前半截現(xiàn)實,后半截超現(xiàn)實,將一個無根、無指望的樹先生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展示出來。 某種程度上,樹先生很獨特,這是因為電影中樹先生看似超然的生活哲學,他能夠生活在自我的“超現(xiàn)實”空間中。但從另一個角度上思考,樹先生其實是典型的國人代表,有根卻無法扎根,晃蕩在一大片荒涼、廢棄的土地上,尋找現(xiàn)實的出路,正如電影中的各色人一樣。最終,樹先生在無法面對的現(xiàn)實之前,選擇了逃避,用幻想重新描寫自己的生活。 導演韓杰明顯受到了賈樟柯的影響,他將電影的角度依然放置在了當下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所遺留的落后殘像,電影的畫面是灰暗的、破敗的,貼合電影中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與《鋼的琴》高度抽離不同,《hello,樹先生》的城市是具體的,故事的發(fā)生地是具體的,具體到觀眾都可以將其聯(lián)系到自己身邊那被現(xiàn)代化拋棄了的老城和無法在思想上與時代同步的人們。所以電影的故事異常現(xiàn)實。城市化與鄉(xiāng)土的沖突不斷顯現(xiàn),拆與不拆,建與不建是這個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人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即使不情愿,卻并不擁有反抗的能力。電影最后,人們拿著錢一哄而散,這是現(xiàn)實的選擇,也是現(xiàn)實的無奈。好看的電影導演很明白這點,因此,《hello,樹先生》無意于充當一個文化的批判者,電影揭示了現(xiàn)實,卻無力提出改變的方法,也無力給予人們現(xiàn)實的解答。韓杰做出了很明智的選擇,將電影的后半部分放置在了超現(xiàn)實的敘事體系當中。(m.vpsboy.com)雖然生硬的轉(zhuǎn)換造成了諸多觀眾的不解以及影片情緒的斷裂,但這個妥協(xié)實屬不得已。 賈樟柯是獨立導演出身,在獨立電影之路上頗有建樹,但他所有進入商業(yè)領(lǐng)域的電影都遭遇了票房慘敗。作為《hello,樹先生》的監(jiān)制,賈樟柯與韓杰所希冀的,恐怕也是在票房與口碑上都有建樹的良好局面。所以,這部影片充滿了妥協(xié),一方面是向觀眾妥協(xié),選擇王寶強,并以這樣一種滑稽的形象出演,本身就是為了影片的觀賞效果;另一方面,在劇情內(nèi)容和指涉上的妥協(xié),則恐怕是出于審查和現(xiàn)實的需要。 韓杰所描繪的樹先生,所面臨的實際上是一種身份焦慮,他考慮不清楚從何處來到何處去的人生大事,原因在于現(xiàn)實不給他考慮的機會。當他以獨特的站姿矗立在村里的時候,任何人對他表面的熱乎其實都暗含了對他這個無所事事之人的看不起。韓杰用多個場面描繪了樹先生在這個村莊所遭受的冷嘲熱諷,反觀樹先生,他不以為然。突然的一頓暴打讓他喪失了對一切的興趣,開始迷瞪于與靈界勾連的想象空間當中去。導演在此的表達很為突兀,樹先生精神狀態(tài)的轉(zhuǎn)折并沒有交代清楚,而其突然對自己人生的掌控能力,則更是超現(xiàn)實起來。放在影片后半段超現(xiàn)實主義的背景當中,樹先生的行為被涂上了荒誕色彩,他通過裝神弄鬼重新定義了自己,用滑稽夸張的語言重新裝扮了自己,一個本來枯黃的樹先生變得綠意盎然,大肆討論起了開發(fā)月球的宏偉夢想。雖然樹先生有了職業(yè),但他真的尋找到了自己嗎?恐怕也不盡然,韓杰給我們的是不完整的答案,樹先生究竟是否真正地沉溺、熱愛自己的這份工作,或者又只是尋求另外一種逃避,這需要觀眾自己去解讀。 在樹先生之外,電影為我們展示了更為宏大的文化焦慮。這是獨立電影一貫的現(xiàn)實主題,在轉(zhuǎn)型過程中的中國基層社會,所面臨的文化焦慮和困惑要遠勝于大都市,這部分群體無法接受到最為前沿的文化沖擊,卻又要經(jīng)受最快速的城市建設(shè)的影響,兩種沖突之下,群體性的焦慮就被展開了。這也是賈樟柯的《小武》、《站臺》等影片的立足點,探討城市化帶給人們的空間危機和文化焦慮,正是這類影片更高一層的價值所在。 《hello,樹先生》成也在此,敗也在此,韓杰能夠?qū)㈥P(guān)注點放置于此,但卻無法如賈樟柯般放手去演繹這樣的文化矛盾,他用了超現(xiàn)實的手法去逃避,放棄了更為現(xiàn)實與深刻的主題挖掘,也放棄了讓這部影片成為經(jīng)典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