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寄“郵局大院”
舊居,坐落在西五馬路上的一個院子里。因院子里都是“郵電”和“郵政”的家屬宿舍,院外的人們稱它為“郵局大院”。 我家住的是“郵電宿舍”,一幢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二層小樓,居住了24戶人家。二樓北側(cè)一間14平方米的屋子,是我們一家6口的棲身之地。 窗外樓下有棵大柳樹,樹高超過了我家的窗戶,枝繁葉茂,枝杈離窗戶很近。春天,雨后清晨,滿樹的柳芽生機盎然,推開窗子,一陣陣清香飄進屋來。父親養(yǎng)了一只小鳥,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竹竿挑著鳥籠掛在樹上,小鳥便歡蹦亂跳地唱起了歌。夏天,樹下是人們乘涼的好地方,淘氣的孩子爬到樹上,折一段粗細適中的柳枝,割成寸半長,下一番功夫,擰抽出木芯,剩下了皮筒做成柳哨,吹響后很動聽。再用一把細一些的柳梢,圈個涼帽,柳葉遮住了火辣的太陽,好不愜意。 在孩子們的眼里,樓里的父親們都是了不起的人,他們中間有工程師、技術(shù)員、大工匠和技術(shù)工人等,都是廠里的精英。 母親們當(dāng)時在家操持家務(wù),相夫教子。項姨是樓里的組長,心腸熱,有號召力,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她都跑在前面。在她的帶領(lǐng)下,鄰里相處和睦,樓里的公共衛(wèi)生,每次街道檢查也總是優(yōu)秀。 每當(dāng)夜晚,樓門關(guān)上后,孩子們就都從家里蹓了出來,樓上、樓下的孩子分成兩伙兒捉迷藏。水房是我們的藏身之地,關(guān)上燈,摸黑找人,常常玩得忘了回家睡覺。 后來,父親單位成立了家屬廠,母親們紛紛走出家門參加了工作,家家的生活水平也因此有了起色。孩子們則都學(xué)會了自己做飯,做家務(wù),成了家里的小幫手。 上世紀70年代初,父親單位按照上級部委指示,將800人的工廠一分為二,一部分人遷往了西安,還有的人家去了洛陽。幾年后,陸陸續(xù)續(xù)搬走了許多戶,我家也搬到了光復(fù)路的宿舍區(qū)。 小樓,輪回迎接著它的新主人,續(xù)寫著樓里的溫馨故事。此后幾十年里,每次路過西五馬路,我都要去看看小樓。 10年前,我和兒子專程來到舊居,兒子特意用相機為我和老樓合影留念。 前幾年,再次去看望老樓時,已是人去樓空了。有關(guān)部門把它定為了危樓,通知住戶全部搬離。院子里,靜得鴉雀無聲,我佇立良久,卻隱約聽到了當(dāng)年鍋碗瓢盆的交響曲和孩子們的歡笑聲…… 去年冬天,聽說老樓已被拆除,我忙趕去,寒風(fēng)中,老樹彎著腰,像個滄桑的老人,守望著一片瓦礫,有些戀戀不舍,因為它和老樓是發(fā)小。我撫摸著它的身軀,輕聲告訴它,遠在西安的孩子想念您。 好在,有了微信群“郵局大院的孩子們”,讓居住在各地的“孩子們”交流起來,仿佛近在咫尺。 如今,我們也是兒孫滿堂的人了。我把老樓的照片發(fā)到了群里,打開了“孩子們”記憶的閘門,友誼和快樂流淌出來,依然滋潤著我們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