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滿藤蔓的小院
今年的酷夏,火日炙人,天熱得有些發(fā)狂,連日透藍的天空,都被懸著火球久久地掛在當(dāng)空。即使過了三伏節(jié)氣后,眼睛依然感知到電磁波光束的強烈,情緒仿佛被曬干似的,使人覺得憋氣難受。 在這酷熱中,突然蹦出一天涼爽來。于是,燥熱靜下來的心就有種想下樓去散步的奔涌。乘著電梯踱步于小區(qū)的林陰小道上,行進到隔壁宿舍墻邊時,竟然看到了幾簇簇濃密的藤蔓和幾支野月季爬在圍墻上,嗡嗡的蜜蜂聲從一朵朵綻放的淡紅色月季中傳來,芬芳的花香嗅過鼻孔,又穿過眼簾,仿佛是透著季節(jié)的輪回。 我,竟然不知,在這塊盎然的生機里,一片蔥翠卻悄悄掩蓋著歲月的斑駁,又輝映著我額頭上爬滿的銀絲。 眼前可愛的起伏之間,身邊酷熱的遲鈍,似乎看到那些歲月如何的奔馳。拈一枝塵世的靜美,將心中那濃密如藤蔓的清,靜開歲月的心禪。 思緒領(lǐng)略了少年的那段記憶,黃昏的光線堆積在腦海里,擺下來自于兒時印象中的木門與藤蔓,仿佛是懸掛于門檐下被風(fēng)吹拂的燈籠或鈴鐺,氣氛所形成的景象遠遠大于事物本身的沉靜和身影。 還有,那扇半合狀態(tài)下的光線與記憶中的魂。在冷色調(diào)的光線背后,反映的是不斷裂變和惡化了的現(xiàn)實,如枯葉狀的紙上,游出幾行帶有傷逝的字跡,終將是那樣萬種的憧憬。 略略又是兒時斑斕的那個夏天,我又看見落日的余暉洶涌地擠進狹窄的巷子,眼眸中的光影頓時挽情了那座爬滿藤蔓的小院。曾經(jīng)失落的木門下,麻石的臺階依然灰白色干凈,只是時光沉淀的竭黑色的木門褪去了木質(zhì)的原色,露出紋理的殘敗,木門上鐵質(zhì)的校門,不光亮,也不起眼。那滿身銹蝕的門卻承載著我不可磨滅的兒時回憶。久久未開啟的門已經(jīng)很少見過它的主人了。在光影里,清淺的小院顯得是那樣滄桑、凄涼。 從宿舍第一棟拐過一個彎,便是長沙市傳染病醫(yī)院的圍墻與勝華化工廠,中間隔著一條板車寬狹窄的小巷子。爬滿藤蔓的小院就坐落在巷子的中央,稍往上幾步就是一個上坡,青石和紅磚壘起的護坡橫七豎八的砌有幾棟私人民房和構(gòu)樹,再往上向右邊拐過一個彎,一條小道便可以引導(dǎo)你直至十字嶺。 聽說,這個院子里居住的一家人都很不簡單,那堵破舊赤黃色的墻壁上爬滿了曲折虬勁的青色藤蔓,在季節(jié)無聲的更迭后,一次次地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而墻角邊,門縫里,封閉著一種卑微不屈的神秘,在這種氛圍下,心底里總藏著一種對它追根究底的好奇和打探。 因此,有伙伴告訴我,說這個小院里的人出身不好,在解放前的當(dāng)過國民黨的‘大官’,還有說,他家里有什么特別背景‘云云然’。總之,聽說的后面隱藏了許多未知感,讓人著迷、又讓人琢磨不透,仿佛幻覺早被埋在那扇掛著藤蔓的木門里。 時光不同于1967年那種充滿徘徊和踟躕,思緒也似乎是相會的一種形式。時間再久,記憶再惚恍。還是能拼湊起那天的細枝末節(jié)來。 記憶與場景混為一談的地方,就是永恒的感覺。五十五年了,它們從未流走過,而且推我自尊。 那夜,很靜。我們結(jié)伴去坡上的石縫中捉蟋蟀,快路過小巷子前面的庭院時,突然門開了,我屏住呼吸,立刻停在巷子口,用雙手把大家遮擋在后面,悄悄地觀察那門里出來的秘密。 ‘嘎咔’一聲,年代已久的木門轉(zhuǎn)動摩擦聲,從幽深寂靜的巷子里傳出,在寂靜中顯得特別擾耳。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的木門開啟,從臺階上走出來一個清瘦的男子,中等偏高的個子,筆直的身板,右手提著一個黑色的皮包,左手夾窩里夾著一本書,走近時,其貌不揚,嘴下唇好像還往里面撇縮了進去,與老太太缺牙式的嘴唇極為相似,而且還帶著一副深度的近視眼睛,像極了他家門墻上爬滿的枯瘦藤蔓,似乎又透出一股不屈的頑強與自信。 這正如幾米所說:“戴眼鏡的人,通常有一種固定特殊的表情,他們厭煩一定要透過鏡片,看這個厭煩的世界”。 那夜的黃昏,似乎給了我靜默,我再無法向黑夜挑戰(zhàn)。失落與彷徨,心境的平抑與凌亂,把兩個家庭出生情況的同病相憐和基因交織,組合在狹窄的小巷子里,磨鈍了我的感覺和靈性。 無疑中,我們都挨過了冬季,也迎來過春天,可有人說;這還是心里的冬天。因為,都面對家庭出生、講究階級斗爭的那個年代,還處于稚嫩中就將受政治歧視的日子。哪怕是外面滿是侮辱,我已經(jīng)慢慢習(xí)慣了,或者說已經(jīng)決定接受侮辱的前程,只聽自己的心就好。 再后來,我多了一份對那個神秘小院的關(guān)注。一次偶然的機會,哥哥告訴我一些小院的故事。此小院的確是住的一位解放前的民國要員,姓馬,屬于‘民主人士’。他一家都是讀書之人,身上飄有書卷的氣息,那天我們看見的清瘦男子是他家的大兒子,畢業(yè)于著名的某名牌大學(xué),職業(yè)是建筑設(shè)計師,(聽說‘湘江一橋’就是他主持設(shè)計的)人很謙虛、和善,知識淵博,我哥哥與他有過接觸,而且受益匪淺,對他非常敬佩,所以知道這些情況。 從此后,我斷了兒時的隔膜與偏見,與馬老師多了一份親近,心慢慢靠近了那座爬滿藤蔓的小院,尊敬和仰慕的足跡停留在小巷子的中間,再也不從他的生理長相上去挑剔,而是睜大眼睛辨認(rèn)著從巷子的木門中走出他那具有文化素養(yǎng)而又清廋的背影。 初中畢業(yè)后,我已懂事經(jīng)成人了,學(xué)會了藏起或抑制住心中的感情。后來,我又走出了宿舍,走出了小巷子,走出了爬滿藤蔓的小院子。 社會的視線波瀾壯闊,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回城,改革開放,下崗無不匯集于此,都成為有缺陷的歷史作了修訂。于是,我又慌忙地追趕。 我看到了回城后知青的慶幸,聽到了對讀書追尋吸引的回聲,感受到改革開放后的巨大變化,還看到了改制下崗后的那些蒼老虔誠的脊背。我驚奇的感到無奈;仿佛間,在來去奔波的路上目標(biāo)消失了,又像一片落葉,正在蒼老的歲月里悠悠地隨波飄蕩。 多年后,生活的游蕩和倦怠又爬滿了我的額頭,今天我看見小區(qū)墻上的藤蔓和月季,想起那座爬滿藤蔓的小院,想起木門里出來枯瘦的青年。再看自己的兩鬢斑白。一聲悸動的心卸下了生活的疲憊,連同那古板肅穆的面孔。 年過六十幾,已屆古來之希,夏天很快成為甜蜜的回憶。但那如火如茶的歲月不會輕易淡忘,即使夾雜著難言的惆悵,也將在我兩鬢如霜時勾起不盡的牽掛,喚起我思緒的百般依戀,撞擊我心靈的再次震蕩,沉默著而且忘卻了季節(jié)。 從少年走向老年,時間并沒有給我多少情分,遼闊的空曠里,一生歷經(jīng)的坎坷,過苦日子、上山下鄉(xiāng)、出生受歧視、面臨單位改制下崗、家庭與情感,全都風(fēng)干了眼里的余溫,寂寞在心海,淹沒了曾經(jīng)的豐韻。 我曾仔細的觀察過無數(shù)的樹葉,每一片樹葉,落在哪里都是歸宿。所以,進而思索;人生的遺憾,總會留下一處完美的角落。 當(dāng)心緒走過萌動的青春,穿過繚亂的風(fēng)塵,徒步于宿舍隔壁的小巷子時,腦海中,巷子里依然是一種寧靜的悠然,不論是我雙足與爐渣路面共舞,還是手與爬滿藤蔓的小院子親切問候,這里都洋溢著流年的氣息。 透過常青藤的守望,那帶眼睛的文化人,還有吱吱作響的木門聲,推開便是坦然。斑駁的老墻,倒映著那些來去的過往。一扇久叩不開的門,也許只是簡陋的柴扉,卻通往著那沉淀在歲月里的風(fēng)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