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场视频在线观看88,欧美日韩在线亚洲综,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国产高清亚洲精品视bt天堂频

    說說網(wǎng)

    首頁 > 說說美文 > 優(yōu)美散文 >

    優(yōu)美散文

    那些不曾有電的日子

    優(yōu)美散文2021-02-0156舉報/反饋

      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不存在被發(fā)明出來的說法,應(yīng)該說是被發(fā)現(xiàn)。美國科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1752年7月用風箏吸引雷電的危險試驗,使人們認識到雷電是一種電。此后富蘭克林發(fā)明避雷針,在歐洲廣為推廣。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fā)明強力發(fā)電機,并用于機車上,電真正進入人類社會生產(chǎn),為人類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總之,電被人類使用,讓人類文明史來了一次質(zhì)的飛躍。
      可是由于諸多原因,我們國家直到改革開放還有許多地方?jīng)]有用上電,特別是我們山區(qū)農(nóng)村。
      沒有電的日子是什么樣子呢?
      從我記事的上世紀60年代說起。首先是夜間的照明問題,農(nóng)村的人們都要勞作到天黑才回家,回家得燒飯,因為用的是柴火,燒飯的過程較為漫長,晚上七八點吃到嘴就不錯了,之后還得洗漱,照明是必須解決的問題。煤油燈是當時最好最先進的照明器具。那時是計劃經(jīng)濟,什么東西都得憑票供應(yīng),煤油更是如此。老人們一直稱之為洋油,物以稀為貴,能節(jié)省就節(jié)省。但摸黑又不行,本可以繼續(xù)用菜油燈,菜油燈是煤油燈前一代的高級照明用具,一精巧的竹架,架上置一小碟,碟中放一燈芯草的芯子,倒上菜油就可以了,既可掛于壁上也可放置在桌旁。可是“以糧為綱”年代,有限的田地都要種糧食作物,油菜之類的經(jīng)濟作物一度幾乎退出了歷史舞臺,菜籽油食用都成了奢望,更別說拿來點燈。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人們從做飯用的柴薪中得到啟示,將耐燒而且火焰明亮的松樹柴片挑揀出來,架在泥瓦爐子上點燃,滿屋生輝,松香四溢!雖有煙塵,但沒有輻射沒有觸電之虞,更不用花錢。那時做家具蓋房子杉樹用的多,松樹不值錢,所以松樹得以久存,長得年數(shù)越久松樹的油脂含量越多,燃燒起來的火焰越明亮。
      解決了照明問題,飯后的片刻閑暇,人們就有了聚集的處所,左鄰右舍昨日我家今日你家的,圍著光亮,或天馬行空地瞎聊一氣,或閑聊著一些家長里短,想象能力強的老者,不時杜撰一些離奇鬼怪之類的聳人聽聞,讓我們這些小孩環(huán)顧黑漆漆的四周趕緊龜縮進大人的懷中。聚集是短暫的,松柴片也得簡省著用,早睡成了民俗。那時每家小孩子多,恐怕與這無所事事的早睡的夜晚有關(guān)。
      下大雨下大雪等惡劣天氣,人們不出工,閑不住的人們或有要事辦理的人們,就借此穿簑戴笠走村串戶。不出門的爺兒們高檔次的打打撲克下下象棋,絕大多數(shù)是串門清談。家家都有大瓦茶壺,放在裝有破絮的桶里保著溫,鄰人來了獻上一碗。婦女們則是縫縫補補,衲鞋底做布鞋。我們那里都是大屋場,一個屋場十幾戶甚至幾十戶的,小孩子們躲貓貓捉迷藏玩的空域很大。我們從小學一年級到三年,書包里只有一本《毛選》乙種本,別無他物,所以不會有家庭作業(yè)。
      到了70年代后期,開始與電有了關(guān)系,有線廣播通到了家家戶戶,每天早晚各有約一小時的廣播節(jié)目,主要是新聞與天氣預報,老人們最為關(guān)注的是天氣預報,因為新聞中有太多的新鮮詞語,語音與方言差別大,聽不太懂。而天氣預報晴天、下雨等聽多了就不費勁了,不過也一度給她們帶來過困惑,“局部地區(qū)是哪里喲,嗯個廠子喲嗬天天有雨喲”。
      那時沒有電,卻也能偶爾看到電影,因為放電影的同志自帶了“發(fā)電機”。那種發(fā)電機不用燒煤不用燒油,像騎自行車一樣,兩人在固定的機架上不停地踩踏,達到一定的轉(zhuǎn)速后電就產(chǎn)生了。這可是高難度的技術(shù)活,因為村子里沒人騎過自行車,毫無經(jīng)驗,要么踩空了,要么踩重了,要么兩人不協(xié)調(diào),一場電影總得換幾次“踩手”,由于換人和踩的速度的關(guān)系,電影總是斷斷續(xù)續(xù),配音也變得很怪異,該激昂的有時軟綿無力,該低婉的有時高亢刺耳,但這并不影響看官們的熱情。第二天“踩手”們的小腿上大多有塊狀青紫,被踏板打的,即便于此,下次他們還是爭相踩電。
      除了電影,為配合政治宣傳,大隊還有自編的舞臺節(jié)目,幾年還能看到一次縣黃梅劇團下鄉(xiāng)演出的黃梅戲。攤到接待的生產(chǎn)隊,隊里老少感到非常自豪,早早地獻出自家的門板,搭好舞臺。照明用的是汽燈,那家伙一個相當于幾百瓦的白熾燈,兩盞汽燈在舞臺前上方一掛,地下一根繡花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為了看電影、看演出,遠近周邊屋場的人們高擎葵花桿火把、干竹子火把往返,使得漆黑的山野也跟著熱鬧一番。手電筒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可是稀罕物。
      70年代末年,我們村建了一座小型水力發(fā)電站,因為自然環(huán)境惡劣,電站建在深澗山崖邊上。天晴久了水力不夠,輪機轉(zhuǎn)速受限,電壓上不來,白熾燈的燈光氣若游絲;雨下大了,經(jīng)常被山洪沖毀。其時我在村里任民辦教師,學校里有代銷點、有醫(yī)療室,有長年加工澡盆水桶的木匠,還有長年駐點的路線教育工作隊的成員。水電站的電靠不住,煤油燈得長備不懈,于是每到下午天黑前,擦煤油燈罩成了我們大家的必修課。別看那個玻璃罩子,擦起來還真不容易,下方略大,抹布轉(zhuǎn)幾圈就可以了,中間是大葫蘆型,手指頂著抹布夠不著,特別是上頭,積滿了煤油的油煙,如果不每天擦干凈,經(jīng)日過久就更難擦干凈。校長汪先生和村醫(yī)王先生是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們的燈罩總是擦得賊亮,令眾人羨慕。
      改革開放的步伐慢慢臨近,老百姓的生活開始改善,山村農(nóng)家過年大多有年豬宰殺了,每當這個季節(jié),工作在學校大院里的老師、村醫(yī)、大隊會計等等,常常被請去吃殺豬飯,八毛一分錢一斤的山芋干酒的滋味,回想起來似比現(xiàn)在的五糧液還好。因為我們民辦老師那時沒有工資,是折算工分,一個月只有5元人民幣的補貼,平時村醫(yī)上縣城批發(fā)藥物,帶回幾支油條或幾斤新鮮毛豆,打一碗湯,喝幾口酒,就算打了個牙祭。吃殺豬飯應(yīng)該與當今所稱的腐敗無關(guān),對老師而言,那時學生都沒有升學指望,無利益關(guān)系可言,沒有學生的老鄉(xiāng)家也會請你,純粹是對“文化人”的一種尊重。
      隨著國家村村通工程的實施,我們村子也應(yīng)時并入了國家電網(wǎng),凡城市生活生產(chǎn)用電的形式,村子里家家戶戶都能實現(xiàn),可以使用彩電冰箱,可以使用電飯煲微波爐,手機多家營運商用意挑選,米、粉、飼料加工不必再靠人工。
      沒電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編者按】:一篇回憶文字,詳細的記敘了曾經(jīng)歲月中沒有電的日子,文中以樸實,流暢,精煉的文字,抒發(fā)著內(nèi)心對那段光陰的點滴感受,文字對過去時光的回顧,增加了文字的厚重感,體現(xiàn)了不俗的文字功底。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