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壓歲錢”
春節(jié)里,最快樂的莫過于孩子們,不但有新衣裳穿,好吃好玩的自然比平常多,還能收到長輩們的壓歲錢。 老家有句俗話:娃娃盼著過年哩,三十黑了散錢哩。 記得小時候日子清苦,總盼著過年時能吃到好的,能得到大人們給的壓歲錢。大年三十晚上,帶上二斤點心,一瓶白酒,去給爺爺奶奶拜年,給他們磕過頭之后,爺爺奶奶分別從口袋里摸出換好的新毛票,手指上蘸點唾沫,數(shù)上兩毛錢,發(fā)給我們,甭提多高興了。過個年,總共也接不了幾塊錢,但那一毛兩毛的壓歲錢承載的快樂總也忘不了。大約1986年春節(jié),三叔的一個同學(xué)去給奶奶拜年,我正好在奶奶家,他隨手給我發(fā)了10塊錢壓歲錢,這可是我長這么大收到的最大一筆壓歲錢,連同大人們好生羨慕了一陣,要知道那時候一個月的工資也就幾十塊錢。 有關(guān)壓歲錢的來歷傳說: 傳說一 關(guān)于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fā)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陣陰風(fēng)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fā)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神仙變的。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學(xué)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后逐漸演變?yōu)椤皦簹q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yōu)榧t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愿孩子“連連高升”。 傳說二 另有一說源于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爆竹驅(qū)趕“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yōu)橐载泿糯澄?,至宋便有“壓歲錢”。據(jù)史載,王韶子南下,因被壞人背走,于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后才發(fā)展為“壓歲錢”。 小孩的是“壓祟錢”,老人的才是“壓歲錢”。老人的“壓歲錢”是指不再增長歲數(shù),寓意長壽。歷史上最早的壓歲錢出現(xiàn)于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xiàn)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fēng)盛行。當(dāng)時春節(jié)是“立春日”,是宮內(nèi)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并沒有這一習(xí)俗。《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里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jié)。不少原來屬于立春日的風(fēng)俗也移到了春節(jié)。春日散錢的風(fēng)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xí)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shù)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壓歲錢的風(fēng)俗源遠(yuǎn)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孩子的壓歲錢由幾毛、幾塊普遍漲到今天的成百上千塊,應(yīng)該在新世紀(jì)以后。一般來說直系親屬和經(jīng)常往來的親朋好友給的相對多一點,稍遠(yuǎn)一些的親戚給的少一點。 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使得壓歲錢不再是面對面才能發(fā)放,即便相隔萬里,手指一點瞬間到賬。普通人家孩子之間的壓歲錢盡管只有幾十到幾百塊錢,但絕不比富人子弟幾萬、幾十萬所包含的情誼少!這里的壓歲錢已超越了錢的范疇,更多的是祝福和希望。 壓歲錢,發(fā)出去的是錢,得到的是祝福和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