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中,那一襲旗袍
“時光流曳,綠肥紅瘦,留我須臾步。攜手荷花風雅路,一霎旗袍處處。古風惹動人心,百態(tài)千姿曉霧。不恨流年凋晚,紅衰翠減始悟。”如果說,女人的一生是一首絕妙的詞,那么,旗袍就是女人生命中最炫酷、最奇妙的樂曲,最媚魅、最走心的詞眼。 這美輪美奐的華夏服飾,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延伸出來的精髓之一。李白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是他腦子里裝著楊貴妃才有的佳句。我想,如果在明清以后,他看見穿一襲旗袍的女子迎面款款而來,一個激靈,還不知要冒出怎樣空前絕后的詩情來呢??梢哉f,旗袍,鐫刻著中國女人骨子里深藏著的愛與美。 旗袍女人,演繹著優(yōu)雅、高貴、時尚,演繹著至情至性的人生記憶。那冷艷凝香、蝶戀花迷的美麗,總是恰到好處地通過一襲襲考究的旗袍展現(xiàn)出來。旗袍之美,溫潤,靈秀,如一部經(jīng)典史藉,流轉不絕。 時光深處,旗袍,隨著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長,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轉換、變幻。從緊密程度看,旗袍拘謹保守,變化不大,就算有變化,也多在領子高低、下擺長短或開叉多少上。袖口間密密繁復的十八鑲,是女子婉轉的情思,吉祥的圖案,是女子對幸福永不泯滅的追求。當旗袍穿在女人身上,便可不動聲色地凸顯女人玲瓏圓潤的形體曲線。這種看似低調密實的包裹,實則讓女人與生俱來的性感,隨步履輕移,柳腰款擺,變得撩人心動。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國旗袍最燦爛的時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讓旗袍文化毋庸置疑地成為文化經(jīng)典,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xù)。 經(jīng)過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征和組成元素慢慢穩(wěn)定下來,成為有神有韻的經(jīng)典女裝。正是這種經(jīng)典女裝所造就出來的儀態(tài),氤氳出塵世之間超凡脫俗、無與倫比的美麗。 那時候,上海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社交名媛、電影明星、戲曲名角皆對旗袍情有獨鐘,她們在旗袍的式樣上爭奇斗艷,標新立異,領導著時裝新潮流。茅盾在長篇小說《子夜》中曾這樣描述:“吳老太爺從鄉(xiāng)下乘輪船來到上海,懷中緊抱著《太上感應篇》,坐進三十年代的汽車里,像一具剛從棺材里爬出來的僵尸……南京路上,到處是光怪陸離的燈光和高聳的摩天大樓。最讓吳老太爺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開衩旗袍、連肌膚都能看得分明的時髦少婦。那少婦高坐在一輛黃包車上,翹起了**裸的一雙白腿,簡直好像沒有穿褲子。這情形,不禁讓吳老太爺全身發(fā)抖。終于,吳老太爺大叫一聲,昏死過去……”旗袍之初,不被接受,受到對抗,由此情節(jié)描寫可見一斑。 對抗歸對抗,那個時代的城里女子,衣柜里一定有一件旗袍,哪怕平常不穿,也一定會時時打開衣柜看一看。旗袍里,藏著年輕女子曼妙的向往,以及成年后的感念與遐思。旗袍是包容的,雅俗在一念之間。它的質地和品位,讓女人有恬淡從容的本分,又不失風姿綽約的氣韻。 一襲旗袍,就是一抹中國意境。或靈動,或燦爛,或濃郁,或清麗……結環(huán)五千年中華文明,將華夏服飾精華精心承接,一脈貫通。旗袍之美,所凸顯的,正是東方美麗的特質,東方優(yōu)雅的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