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里的母親
母親愛惜麥子,如同愛惜自己的孩子。只要往麥田里一站,母親就是一株沉甸甸彎腰的麥子,樂呵呵地唱起自己心中的麥謠:“三月麥子青,四月麥子黃,麥子黃,做麥饃,邊吃邊干活兒……” 割麥的時候,母親總是帶著一塊塑料薄膜和一根背麥用的繩子,先在寬平的麥埂上擺好繩子,鋪好薄膜,才開始割麥。母親不喜歡用“煮豆燃豆萁”的割麥方式,她喜歡用稻草來捆扎麥把,讓麥穗左右相對地聚在塑料薄膜中間,讓麥根整整齊齊地露在塑料薄膜的外頭,割夠背一趟的,母親就小心地卷起塑料薄膜,將麥穗裹藏在里面,像背兒孫哄睡一般,背起麥子小步小步地往家里走。遇到槽路或兩邊有樹枝刮刷的地方,母親就別過身子,讓麥子舒舒服服地順著路走,自己卻像一只螃蟹,橫著身子,艱難移步;下坡過坎,母親先掉轉(zhuǎn)身子,讓麥子跟著屁股走在前頭,腳不跟鞋地在坡坡坎坎上小步倒挪著,即使跌倒,也是母親在下,麥子在上;即使?jié)a水,也是漚著母親,不漚麥子;即使跌傷,也是傷著母親,不傷麥子。母親盡量不去碰落一粒麥子,盡量不讓麥子從塑料薄膜里醒來、溜走??甥溩泳拖耦B皮的兒孫,總是趁母親倦怠的時候從她漏風的巴掌間跑出去,從她揮舞的連枷上飛了出去,從她的撮箕縫隙里鉆了出去,從她縫補袋洞的針腳擠了出去。一出去,就像剛剛學會走路的兒孫,急匆匆地跑到地上去,和泥土為伍,混成一色,讓母親難覓其蹤,難究其還。雨后放晴,跑丟了的麥子就會從麥茬兒地里,從路邊的泥沙堆中,從麥場邊潮濕的麥稈堆上興高采烈地長出來,綠成一片片,青成一線線,碧成一路路,讓母親不得不當著麥子的面嘆氣認輸:“唉,你們這些淘氣的麥子麥孫啊,夠做一塊饃給我兒背著去上學了!” 母親珍愛麥子,可也疼愛自己的讀書娃子。 莊稼轉(zhuǎn)家,有的年份,麥子黃熟時節(jié)恰恰是家里青黃不接的時候,我們讀書娃常常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躲在山坳避風的地方燒一堆火,將飽漿的麥穗取來,火里一刨,搓出滾燙的麥粒放在嘴里嚼。饑餓年代,麥香麥甜的味道是誰也擋不住的,雖然把嘴角揩得干干凈凈才敢回家,可還是讓母親嗅出來了。母親不動聲色地關(guān)起門來,悄悄拿起門背后放著的小金竹竿,在我身后揚竿訓誡:“你們這些小賊,麥子還不成熟就給糟蹋了,叫我以后拿什么給你去上學?”小小竹竿在我身后怒吼著,反復丈量著我的身子,一竿一竿地橫在我的屁股上,可從母親一下一下閉眼中,我能感受到母親的痛,全在心上。 能夠背著麥饃去上學,是我童年時代夜夜做的香夢。 麥收過后,母親常常帶著我去拾荒撿麥:人家收完麥子的麥田,人家背麥休息過的路坎,人家打過麥子的麥場,是母親和我光顧最多的地方。 撿麥回來,母親徒手搓揉麥芒,讓麥粒從粗糙的手掌間滾落下來,用扎滿麥芒的手剝?nèi)湚ぃ瞥鳆溍?,揉發(fā)面團,在天亮之前做好碗口大的一塊麥饃,放在我書包里層最靠背的地方。因此不論是天陰下雨、降霜下雪,還是涉河走橋,我的后背總是熱乎乎的,我的書包里總是散發(fā)著麥饃的香甜。上學路上餓了,我就聞一聞書包里的麥饃香,蓄力前行。 那年高考,恰好不是麥子黃熟的季節(jié),母親就把掛在屋梁上的麥種給卸下來,破例做兩個麥饃,分別放在我的左右衣兜里。收拾完隨行考具,我去跟母親道別,母親說:“仨兒,你是咱村里第一個出村趕考的讀書人,不管成敗,都不可做弱者相殘的事情,否則,路就會越走越窄……”我使勁兒點點頭,伸手進兜,雙手摸著熱乎乎的麥饃走出家門的時候,母親卻兩腳黃泥地站在待種的麥田里使勁兒地給我唱歌:“三月麥子青,四月麥子黃,麥子黃,做麥饃,送兒去趕考……” 沒想到這一走,我竟離鄉(xiāng)40年。 而今,母親已然離去,麥田已然消失,可不管跟隨世間繁華走到哪一座城市,就是在漆黑的夜里,我也依然能夠清晰地看見麥田里的母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