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chǎn)隊里罱河泥
罱河泥我們生產(chǎn)隊里稱之為罱溝泥。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chǎn)隊里有三只罱泥船,一只雙人操作的大船,兩只單人操作的小船。我們村莊周邊,大大小小的水塘有十幾個,每年罱泥從三月份開始,至深秋的十一月底結(jié)束。 罱泥在十幾個水塘中循環(huán)作業(yè),大水塘罱一次三至五天,小水塘兩至三天。罱泥必須是男性甲等勞力,即每一個工日得10分工的勞動力,一般而言,女性再強也只能得九分工,屬乙等勞力,不能參與罱泥作業(yè)。生產(chǎn)隊里四十余名甲等勞力,有三十余名罱手,每隔幾天輪流上船作業(yè)。因小船罱手技術(shù)要求較高,所以四位小船罱手都是年齡在50歲左右的老農(nóng)。小船與大船的區(qū)別是,罱小船是六分技巧四分體力,大船是六分體力四分技巧。大船與小船,在同一個水塘罱泥,可以互補。小船可在深水區(qū)和斜坡溝區(qū)作業(yè)——小船的罱籃是夾子狀的,兩根竹篙粗的一頭分別裝插在兩片凹著的罱片中,在上面把兩根竹篙分開,水下的罱籃口就張開了,沿著溝的斜坡向溝底鏟下去,就可把溝泥夾上來。大船既可在深水處作業(yè)也可在淺水處作業(yè)。大船的罱籃呈半圓形,籃口是一根鐵刀片,橫著鑲在竹片上,一根竹篙小頭向下裝插在罱頭上,粗頭朝上。大船作業(yè)時,兩個罱手配合密切,一個人撐著竹篙慢慢向前,另一個把罱頭沉入水塘底,待籃口扎進河泥時撐船者用力撐住,另一人則雙手抓著竹篙上部,依靠船沿邊凹下去的支撐點,把竹篙用力扳成近九十度,再把罱籃提出水,將河泥倒入船艙。因罱手體力消耗大,大船的撐手與罱手每隔兩小時便交換一次作業(yè)。 1970年我17歲,成了一名甲等勞力,參加到罱泥隊伍中,并在此后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18歲那年,我與大我一歲的鄰居搭檔,在一次大風大雨天氣極其惡劣的境況下,在村莊西面的一個大水塘中罱泥。水塘名為大西溝,足有十幾畝水面,水面大,風浪越大,風雨大的時候,我們雙眼都睜不開,但我們倆在急風暴雨中堅持了一天,把一個存放溝泥的大草塘罱滿了。這一天,全生產(chǎn)隊八十多位社員,都因大風大雨蟄窩在家中,我倆是僅有的出工的一對小伙子。這次作業(yè)不是為出風頭,而是為了掙工分,當時額定每五立方為一個工分,那天我倆各得1.60個工分,比晴天最高時還多了0.30個工分。 罱泥是一項相當耗體力的重活,出點力氣無所謂,關(guān)鍵是餓著肚子在干活,每到半上午就餓得頭暈眼花。肚子雖然是饑餓的,但每當船艙罱滿泥,船向岸邊徐徐駛?cè)r,我們的心情都很愉悅,忘記了疲勞,忘記了饑餓。最開心的是,在作業(yè)過程中,竹篙有時在水下碰撞到大鰱魚,大鰱魚會躍出水面甚至正好躍入船艙中。 罱泥是農(nóng)村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項重要農(nóng)事,在農(nóng)業(yè)嚴重缺肥的時期,為糧食豐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