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采青鮮
馬菜葉翠、梗青、莖紅,肥厚多汁。絳紅的莖總是匍匐在地,卵形的嫩葉綠潤肥厚,紅黃的小花兒點綴其間。 馬菜羞怯地躲在田塍陌頭,靜靜地等你去采擷。圓潤的莖,青綠的葉。把馬菜洗凈,堆到盤子里,加入細鹽陳醋、姜末蒜泥,襯托得馬菜愈發(fā)青翠。 春風(fēng)習(xí)習(xí),陽光和煦,少年的我們麻雀似的撲進春天的原野。挑馬菜,剜薺菜,豎蜻蜓,唱民謠。田埂上擱著一只竹籃、一柄小鍬,遠山如黛,柳林似煙,木橋靜穆,炊煙裊裊。撥開菟絲子和奶漿草,一簇纖細的馬菜躍進眼簾,貼地皮小心一鏟,“啪”的一聲,馬菜便溫順地躺在腳邊。掐一段入口,微甜,汁液黏滑,透著一股泥腥味兒。 我們挎著沉甸甸的竹籃,踏著青蔥的綠色,走在布谷鳥悠長悅耳的呼喚中,像宿鳥一樣,飛向遠處的村莊。 將馬菜搓洗、曬干。放到鐵鍋里煨熟,砧板上切碎,摻進香干丁子,加點蔥蒜佐料,淋點本地的小磨麻油,裝上白瓷盤,如一堆碎玉,給人以清涼之感。細嚼,脆滑爽嫩,滿口生津,清涼里帶著一絲微苦,夾雜著幾分芳香。 汪曾祺在《故鄉(xiāng)的食物》中曾為馬菜提過一筆:我們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馬菜晾干,過年時作餡包包子。她是吃長齋的,這種包子只有她一個人吃。我有時從她的盤子里拿一個,蘸了香油吃,挺香。 用馬菜做煎餅,咬起來自有一股濃濃的馨香。用馬菜與肉末做餡,可做青團、蒸包子。起鍋時,一只只蔥綠如翡翠、溫潤似碧玉的青團,撩撥得人直咽口水。 鄉(xiāng)下老嫗常將馬菜曝曬數(shù)日,裝進壇里密封保存。到冬天取出,摻入五花肉紅燒,味道鮮美。此時的馬菜添了幾分油膩,韌性未變,濃縮的陽光雨露氣息,在舌尖上百轉(zhuǎn)千回。 南京人春天常吃的“春八鮮”中也有一味馬菜。 尋常馬菜常在人們春天的餐桌上。大家吃膩了膏腴肥甘的時候,想咀嚼一下往昔的清苦,領(lǐng)略淳樸的民風(fēng)。一道菜肴,喚起綿綿的鄉(xiāng)愁,讓人擁有“布衣暖,菜根香”的淡定與滿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