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滄桑一廊橋
殷家橋,一座平凡的風雨橋。 殷家橋橫跨在桃源至慈利古官道的牛車河上,為晚清鄉(xiāng)紳沈世香始建,《桃源縣志》(光緒版)載:“沈世香,倡修殷家橋,高巖磴、毛家河橋屋,行者便之?!边@類木栱廊橋“架木成虹,宛如天成” ,仿佛北宋張擇端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汴水虹橋里的“彩虹之美”。它的營造流程包括選橋址、砌橋臺、造栱架和建橋屋,其核心在于造栱架,用樹木這種桿性的材料,采取編木而成類似“栱” 的結(jié)構(gòu)特色,木構(gòu)整體相互緊密地咬合在一起,除了跨越寬闊的溪流之外,又能極好地承受縱向的荷載——被稱為中國橋梁建筑技術(shù)的“活化石”,亦是我國木構(gòu)橋梁中技術(shù)含量極為高超的典范。這種木栱廊橋自古至今已深深地楔入了武陵百姓的生活,人們視其為集體記憶的象征,地理文化的標志,鄉(xiāng)愁傾訴的載體,并將其融入對外文化的交流和美麗鄉(xiāng)村的建設(shè)之中…… 殷家橋的造橋工匠不用一釘一鉚與其他的鐵件,以繁復(fù)的工藝和講究的裝飾,不僅賦予廊橋優(yōu)美的造型和實用的功能,還在橋屋內(nèi)進行精心的彩繪,在廊橋的兩端修筑門樓、碑亭、牌坊,使它搖曳著獨特美觀的外形,閃耀著民俗文化的光芒。四柱三間輕靈的小青瓦屋頂高踞橋上,雙層展翅欲飛的屋檐,雕刻或現(xiàn)實或神幻圖案的梁柱、枋額,組成湘西北典型的抬梁與穿斗相楔合的木構(gòu)長廊式建筑,當?shù)匕傩账追Q“瓦橋”。它既是跨溪過澗的橋,也是遮風擋雨的屋。 其實,自殷家橋誕生以來的風雨歲月里,也曾有過屬于自己的輝煌。且不說古代一好漢為制服孽龍而不惜化身木橋的傳說,只說當年賀龍、蕭克率領(lǐng)紅二、六軍團轉(zhuǎn)戰(zhàn)湘鄂西,曾在此休整、擴紅、鏖兵,與土匪大戰(zhàn)于殷家橋畔的棉花山上,成為殷家橋的一段英雄史話。爾后,國民黨陸軍第七十四軍上尉徐歧山為參加中日常德會戰(zhàn)于1943年路經(jīng)此橋,在橋上筆走龍蛇揮就豪情萬丈保家衛(wèi)國的詩篇!幾度風雨,幾度春秋,流逝的歲月只不過在橋身徒增幾處滄桑的陳跡,就像一代代守在鄉(xiāng)土家園勞作的父老鄉(xiāng)親,依舊眷戀山溪,伴隨綠野,直到地老天荒。 本來,廊橋——不僅起到了過渡的功效,還兼具祭祀、集散、交往、游覽、配景、娛樂、商貿(mào)等多種禮儀性功能,既是造橋技藝得以延續(xù)的源泉,也是當?shù)厝罕娦叛?、精神的圖騰,有時還被賦予攔截風水、蓄福納財、保佑村寨等美好的意義,表達了建橋者和百姓祈盼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樸素愿望。藏在湘西大山里的殷家橋,不僅是避冰躲雪之所,歇腳憩息之地,更是讓身與心、靈與肉快樂的天堂——在酷熱的盛夏,繁忙的耕耘之后,山民將疲憊已極的軀體放倒在風雨橋內(nèi)兩側(cè)四柱三間悠長的條凳上,讓溪水蛙鼓響在耳畔,讓山風林濤吹在身上,讓豐收喜悅漾在夢里……而外地跋涉而來的旅人,走進風雨橋仿佛來到一座庇護的驛站,歇一下長途走痛的腳板,喝一口橋頭陶缸放置的涼茶,低頭回想走過的蜿蜒的曲徑,抬眼瞭望前面遙遠的路途,云朵能飄來他的喜悅,溪流能洗去他的憂愁。 每到傍晚,村里的男女老少喜歡圍坐在橋里橋外,一邊聊著家長里短,一邊傾聽清涼的風中低鳴的溪聲。待圓月冉冉爬上山頭,拋來千萬縷銀色的情絲愛撫著天地之時,殷家橋宛如一條氣勢雄壯的臥龍,欲乘風飛去!但它還是永遠地踞守在溪上,風風雨雨數(shù)百年,不知走過了多少腳步,碾過了多少車輪,總是寂寞地迎來雨霧雷電,送走春夏秋冬。也許,寂寞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心靈純凈的境界,是一種超越塵俗的境界,一種甘于寂寞而獲得的殷實與快樂的境界,是一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者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殷家橋,是綠水的圍巾,青山的秀眉,更是歷史的插圖,歲月的風帆!殷家橋,一座功德之橋,福壽之橋,一座穿越千古風塵直抵生命源頭的回歸之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