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有什么樣的孩子觀
教育的背后隱含著社會的孩子觀:孩子是什么?應該成為什么?這種觀念決定或影響著教育的模式和內(nèi)容。近代以來,中國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觀曾經(jīng)歷了一個從“家族本位”到“民族國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國家本位”的過程,我們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這種觀念脈絡中建立起來并逐步演變。 民族國家本位的孩子觀,與家族本位的孩子觀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孩子是整體目標的手段。孩子的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和家族的利益,個體需求必須讓位于整體需求。與這樣的孩子觀相適應,我國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傳統(tǒng)教育中教化式、被動式的教育模式。 在這種觀念和制度支配下,中國孩子的某些社會狀況和問題一直遺留了下來。兒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權利缺乏切實的保障,他們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和制度的保證,他們的心理品質(zhì)養(yǎng)成、性格發(fā)展等需要,更為我們的教育所忽略。 如今,社會急速變化的價值多元、信息開放的趨勢,越來越個人化的社會對其成員的要求,反襯出既有教育模式對孩子的獨立、自由的人格、自主的能力以及自我責任感的培養(yǎng)等的不利。 我們今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為了孩子的”教育。只有當孩子的基本權利成為社會共識,并得到起碼的制度保證,我們才能期望他們身心健康地面對社會、進入社會,并對社會承擔起公民義務,對人類承擔起道義和責任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