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隨筆中學地理
導語:地理學是一門多學科、跨領域、門類復雜的綜合性學科,是非常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門課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教學隨筆中學地理》,歡迎閱讀。 教育教學隨筆中學地理【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學隨筆 如今生活在現(xiàn)代化的空間里的人們,特別注重環(huán)境的問題,如空氣質量、地質災害、天氣狀況。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如何把這些人們關心的熱點問題有機地與地理知識融合在一起,同時又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地理學是一門多學科、跨領域、門類復雜的綜合性學科,是非常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門課程。但由于初中學生的知識基礎、知識結構、認知水平有限等原因,初中地理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應本著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原則,以課本內容為基礎,結合社會、生活、環(huán)境、時事,開展一些適宜的實踐性探究和學習。 1.利用地理實驗,將課堂教學活化,培養(yǎng)觀察動手能力。讓學生實驗并觀察小魚在清水、污水兩種不同環(huán)境中的生活狀況,作好觀察記錄,從而說明污染環(huán)境對生物的直接危害。又如為了說明森林對保持水土的作用,可通過把有、無植被的兩種土壤放入等體積木槽中,注入等量的水的實驗,從水輸出的時間、水量、水色等角度觀察蓄水能力和水土流失的不同狀況,讓學生接受直觀生動的環(huán)境教育。 2.利用集體活動,開展實地考察,培養(yǎng)實踐探究能力。學校每年都組織學生春、秋游,這其實是結合本地鄉(xiāng)土地理教學,培養(yǎng)讀圖能力的良機。在出發(fā)前,就讓學生在地圖上“預游”,找路線、查景觀,并布置一些考察任務。到達實地后,以小組活動的形式去完成任務,回來后交一篇考察小報告。這樣讓學生在領略美好風光、感受現(xiàn)代化建設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實踐能力,寓教于“游樂”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開展地理小報的制作、評選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初步從事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梢赃x擇一些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專題,由學生自己收集相關資料,以地理小報的形式來學習。初中地理中有關宇宙的知識介紹很少,但學生們對神秘的宇宙非常感興趣,組織同學們收集有關宇宙的知識、資料,包括圖片、文字、數(shù)據(jù)等,要求4人為一組,合作編一份主題為“宇宙知多少”的地理小報,并評選出一些好的作品,張貼于校宣傳櫥窗內,讓同學們相互交流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 4.結合社會新聞、時事,選擇適宜的專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講授《中國地理》的“分區(qū)地理”時,將全國分為兩大部分:東部和西部。結合西部大開發(fā),要求學生自由組合,6~8人一組,從地理學角度,選擇某一個具體方面,以“走進西部”為課題,對西部作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學生們的積極性相當高,他們查閱各種資料,并運用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分別從自然、經(jīng)濟、人口、文化、交通、環(huán)境、資源等各方面闡述了西部大開發(fā)的目的和意義,并就“怎樣對西部進行開發(fā)”、“開發(fā)西部應著重注意的問題”、“西部開發(fā)利與弊”等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要求學生寫一篇具有一定質量的論文。 5.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多種知識,選擇適宜的辯題,開展辯論賽。結合相關教學內容,啟發(fā)學生擬定一些辯題,展開辯論賽。由他們自由組合成兩隊,抽簽決定正反方,各選出四個辯手,并分頭去確立論點、收集論據(jù)、組織辯詞等。同時也由學生自行商議,邀請一些老師作評委。例如:結合“中國人口分布”教學,擬定“中國人口分布現(xiàn)狀利大還是弊大”;結合“中國水資源”教學,擬定“喝純水是不是好事”等,組織學生展開辯論。通過賽前的準備、賽場上的唇槍舌劍,學生們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思維更加嚴謹,也鍛煉了學生的演說能力。 6.結合社區(qū)環(huán)境,配合社會活動,開展實踐調查、專題研究。在假期中,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進行訪問,調查這一地區(qū)近幾年人口數(shù)量變化的狀況,了解人口數(shù)量變化的原因,并完成調查報告;又組織學生們在市場上調查各種水果的產地,結合各地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認識自然環(huán)境與農業(yè)生產之間的關系。針對學校要求同學們在暑假中收集廢電池,布置假期研究性學習的任務:通過參觀、調查、資料學習等途徑研究廢棄電池對環(huán)境的污染。同時,通過調查學習,獲得了豐富的資料,得到了感性認識,又受到了深刻教育,激發(fā)了對環(huán)境保護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教育教學隨筆中學地理【第二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隨筆 新教材的推廣使用,宣告舊教材退出歷史舞臺,然而,有些教師并沒有走出舊教材的陰影。在備課時,看完新教材看舊教材,新舊教材輪番轟炸。一顆心亡命于新舊兩條路上,太辛苦了! 問其故,方得之。新教材的文字說明部分太少了,講課時無話可說,只得從舊教材中獲得一點談資。 新舊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構建理論。舊教材立足于教師的怎么教,新教材立足學生怎么學。新舊教材的教學理念是不一樣的。這種做法就是穿新鞋走舊路,無論你走得多么精彩,也走不出傳統(tǒng)教育的天地。 既然素質教育是學生積極參與的教育,我們?yōu)楹尾话褜W生怎樣配合教師活動想一想呢?一味的回頭看舊教材能得到什么呢?要想讓學生積極參與,首先要讓學生感興趣,這樣就要求每一位教師在備課時,把自己當成一名學生去咀嚼新教材。例如在講《海陸變遷》這節(jié)時,為了增加學生興趣,把兩張質地不同的白紙和有圖案的紙,一張剪成非洲的形狀,一張剪成南美洲的形狀,拼合在一起說明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同學們回答這個問題非常活躍,得到一個普遍的看法:這是一種巧合。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出結論是巧合就夠了。然后把書中的三十三頁撕下來,再從中間撕開。提問學生假如你沒看見我從中間撕開,你憑什么能判斷出這兩張紙原本是一體的?有的學生說撕開的兩部分圖殘缺,拼合在一起是一副完整的圖畫。這些都能說明撕開的兩部分原來是一體的。接著讓學生讀活動中的圖(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學生很容易接受非洲和南美洲原來是一體,后來由于地殼變遷而分離的觀念。課后我曾比較一下,做過“一拼一撕”的班級的學生參與數(shù)遠遠大于沒有做過的學生數(shù)。這“一拼一撕”也正是我在備課時反復斟酌的舉措。 所以說,只有教師在備課時感到有興趣,才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學得有興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性。自己在備課時覺得無味,在課堂上學生也一定厭煩,他們的積極性從哪里來呢?為什么有些教師在講課時學生能時入夢鄉(xiāng)?為什么有些教師在講課時學生的每一個細胞都亢奮呢?難道這不值得我們每個從教人員思考嗎? 新教材有許多創(chuàng)新之處,這是舊教材無法比擬的,希望我們從事地理教學的教師,把我們的精力集中在新教材上,用新理念武裝我們的頭腦,充分研究新教材創(chuàng)意,圓滿完成新形勢下的教學任務。 教育教學隨筆中學地理【第三篇】:地理教學隨筆 在新的課程改革的氛圍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到了人們的共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已經(jīng)成為主流,學會學習、學會做人,教師作為課堂教學設計的策劃者,必須尊重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新課程標準給教師提出了新的問題,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那么教師就要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充實自己,切切實實的做好學生學習的指導: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樂于學習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地理課堂教學不僅要考慮地理自身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應用的實效性等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地理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地理問題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币虼耍诮虒W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設計生動有趣的地理教學活動,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可以巧妙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參與意識;可以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提供參與條件;可以創(chuàng)設“討論”情境,營造參與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生動有趣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地理知識。例如,在教學中國的行政和區(qū)劃時,創(chuàng)設一個猜行政中心或行政區(qū)名稱的游戲活動,引導學生開展猜想、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地理活動,掌握基本的行政區(qū)分布的知識和技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初步感受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二、強化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使學生學會學習 有效的地理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轉變角色,從“知識權威”的神壇上走下來,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學生地理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其次,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讓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和與同伴的交流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案。 三、多樣化習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能真正學習 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上更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實施有差異的教學。教師要具備整合教材的能力,選擇那些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內容的呈現(xiàn)也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讓不同的學生在地理的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總之,健康及富有活力的課堂地理學習活動,具有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內容,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師應當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地理學習環(huán)境,使得學生能夠在其中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地理,平等地交流各自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以改變學生認知方式的單一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 教育教學隨筆中學地理【第四篇】:中學地理教育隨筆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僅僅教給學生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基礎知識是不夠的,若能教給學生獨立獲取地理知識的技能,那么學生就會終生受用不盡了。 1、運用地圖獲取知識 初中地理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各種地理事物、現(xiàn)象的空間形象,如大洲、大洋、國家、地區(qū)的輪廓、界限,某地的地形區(qū)、氣溫的高低變化等,它們是難以用語言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的。借助于地圖,便能一目了然,要求學生身邊時常備有地圖,對各地理事物、現(xiàn)象能形成準確、牢固的印象,避免了諸如世界各國名稱、氣候類型等的混淆現(xiàn)象,嘗到運用地圖好處的同學是對地圖??闯P?,新知越積越多。在初一新生第一節(jié)地理課時,我就要告訴學生運用好地圖是學好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要養(yǎng)成經(jīng)常讀圖的習慣。地理學科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的綜合性,我們可以從一張地圖中采集大量的地理信息,如一個地區(qū)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自然知識,再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該地區(qū)人口、工農業(yè)、交通、商業(yè)等人文狀況,從整體上把握該區(qū)域的綜合特征。因此,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就應該多運用地圖來指導學生獲取知識。 2、聯(lián)系實際內化知識 把日常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引入課堂,如在學習《中國的行政區(qū)劃》一節(jié)時,記住各個省級行政區(qū)的簡稱是非常困難的,新授課時,教師要求學生辨認車輛牌碼上的字,由此說明學習省級行政區(qū)劃簡稱的實際用途。然后讓全班同學各說出自己知道的車牌上的字,教師寫到黑板上(不重復),問:“在全國范圍內,還可能有哪些字出現(xiàn)在車輛牌上呢?”學生此時急切地想知道,翻開書細細地找,并且已經(jīng)體驗到它在實際中的應用,找到后積極主動地結合省級輪廓、簡稱由來去記憶,誰也不甘落后,學習氣氛非常濃厚。這樣不僅順利地解決了教學難點,同時使學生學會了自己獲取知識的途徑。這種方法就是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習地理法。 3、分析-歸納-綜合升華知識 學生的思維過程中少不了分析、歸納與綜合,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緊密結合的,為此,地理教學中應遵循“分析-歸納-綜合”的規(guī)律,使所學知識得以活用。分析應從各類地理事物本身內容的系統(tǒng)性入手,從個別到一般,把個別分散的地理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找出它們的共性,總結出規(guī)律,再從部分到整體把具有相關信息歸納綜合起來,這樣能加深理解各地區(qū)域的特征,獲得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新授完初中地理教材后進入復習階段,師生先一起研討,將初中地理知識歸納為自然和人文兩大類,自然地理再劃分為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湖、資源等,人文地理可劃分為人口、民族、工農業(yè)生產、交通、商業(yè)等;有的專題還可分為若干項,如地理位置可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分項,氣候可以從氣候名稱、分布地區(qū)、氣候特征以及對當?shù)刂脖?、農業(yè)的影響分項,工農業(yè)可分別從各自發(fā)展的條件、分布地區(qū)、生產的產品(工業(yè)部門、農作物)分項;工業(yè)發(fā)展的條件又可從資源、交通、人力、科技等分項,農業(yè)發(fā)展的條件可以從地形、氣候、勞動力等分項。再運用整體指導局部的學習方法,大到國家,小到鄉(xiāng)鎮(zhèn)、村莊都要從上面這一知識結構中進行系統(tǒng)地回顧、整理、探討。在地理會考復習時,我常運用這種方法,學生復習積極性高,復習效果不錯。 教育教學隨筆中學地理【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學教學隨筆 在現(xiàn)代的教學中,我覺得現(xiàn)在我體驗最深的一條是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嘗試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論,做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志性體現(xiàn)。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15年,經(jīng)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 一、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yè)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chuàng)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fā)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三、啟發(fā)學生“多問” 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并由興趣發(fā)展為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fā)展為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似無稽實有深意的問題。這時,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并以豐富的感情色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引導學生“好動”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大綱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于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fā)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chuàng)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為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為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并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tài)的發(fā)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