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慶:小年餃子
小時候對過年最深刻的體會就是天天有“好吃的”。“臘八兒”一過,年味兒漸濃。到了臘月二十三,正式開始過年。傳說從這天開始,灶王爺上天匯報去了,人間灶房暫時無王。伴隨著逐漸密集的鞭炮聲,陸續(xù)會有一些好吃的走上家里那常年一直清湯淡水的飯桌,肚子里的油水自然也會日漸增多。尤其是小年當天早飯的那頓餃子,因為是數(shù)月寒冬后的第一味兒,更是印象深刻,更是格外好吃。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的東北農(nóng)村,經(jīng)濟封閉落后,物資緊張,食物匱乏。冬季里,平時普通百姓餐桌上的菜肴多以土豆、白菜、蘿卜、酸菜為主,輔之以咸菜、大醬。即便是在過年的時候,即使能夠吃上鮮肉,但新鮮蔬菜和時令水果可是珍稀物,難得一見。所以那時家里過年吃的餃子,一般也只有白菜、酸菜、蘿卜這三種餡料,有錢的人家也不過是能夠增加一個純?nèi)怵W而已。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自己記憶中的第一頓餃子是酸菜餡的。在小年的頭一天的晚上,媽媽早早地就開始準備,燒水焯菜,和面拌餡。一顆酸菜要經(jīng)過洗凈、掰幫、切絲、瀝水、剁碎等過程,攥成一個個餡團待用。而凍過的豬肉(五花三層肉最好)也要經(jīng)過切片、切絲、切丁的過程,然后倒入盆中,再放到東北農(nóng)村特有的“火盆”上烘烤。盛著肉丁的瓷盆放在熾熱的火盆上,隨著溫度的提高,肥肉就會逐漸融化成葷油,伴著肥肉融化的滋滋聲,香味兒也會隨之而出。當最后把少許醬油、花椒面、蔥花、蒜末、姜絲等調(diào)料一并放入的時候,立刻飄香滿屋,讓你忍不住多嗅上幾下,直咽口水。 隨后全家圍坐在面板周圍開始包餃子。父親負責揉面、揪面劑子和搟皮;我和弟弟負責把面劑子沾上干面,揉圓壓扁;母親和姐姐負責包餡成餃;兩個妹妹負責查數(shù)、擺放。一家人各司其職,各顯身手,其樂融融。大約半個小時左右,100多個彎彎胖胖的餃子就包成了。一圈圈或一排排地擺滿整整兩蓋簾(又叫蓋璉、蓋墊、篦簾,一種用秸桿制作的用于擺放面食的廚房用具),放到上屋的箱柜上或廚房的灶臺上待煮。黃蓋簾上餃子白,好看而誘人。 一宿的期盼和等待,第二天早早起來,圍在灶臺前后,看著母親生火做飯。添水加柴、推餃入鍋、靜候開鍋、等待出鍋。感覺這個過程似乎總是很慢很慢,等到餃子終于煮熟端上炕桌的時候,饑腸轆轆的肚子里已經(jīng)咽進了好幾次口水。這時,夾起一個熱湯水餃,沾上一點蒜泥、醬油、米醋、香油、辣椒末調(diào)成的醬汁,咬上一口,滑滑的、燙燙的、酸酸的,濃香微辣,滿嘴生津。常常是急不可耐,不及細品,狼吞虎咽,匆忙下肚。飯后,母親為每個人盛上一碗餃子湯,邊喝邊品,飽嗝過后更感舒坦舒服,口腹俱怡。余香不盡,回味無窮。 在老家,年年小年早晨吃餃子,幾十年如一日,據(jù)說這是曾祖父在世時留下的規(guī)矩。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此已經(jīng)不再像兒時最初幾年那樣新鮮好奇和急不可耐。尤其如今餃子幾乎算是家常便飯,想吃就吃;并且現(xiàn)在的餃子花樣百出,芹菜、香菇、青椒、三鮮、韭菜、香菜、茴香、西葫蘆……幾乎無所不能餡兒,對餃子的渴望自然不比從前。但嘗遍了各種風味餡料的餃子,我還是更喜歡這大眾化的酸菜餡餃子,尤其小年早晨那久違的一頓。 其實,之所以對小年的酸菜餡餃子如此情有獨鐘,關鍵還在于自己在那里找到了美味兒初嘗的感覺。人對自己生命中的初相遇總是印象深刻、難以忘懷:記憶中的第一次下水、第一次喝酒、第一次歌舞、第一件新衣、第一個老師、第一個知己……初雪、初晴、初乳、初吻、初戀、初夜……等等這些人生的第一次相遇和初體驗,大多都會意境悠遠,長久地留在記憶中。尤其對于保守戀舊或喜新不厭舊之人來說可能更是如此。 而關于吃的初相遇,毫無疑問,人生的第一口美味兒當然是母親甘甜的乳汁,但遺憾的是誰都不會對此留下清晰的記憶。于我來說,那第一次留在記憶中的由母親帶領全家包就的小年餃子,就是我與美味的初相遇——濃濃的親情中,那種溫馨的氣氛和那份期待的感覺,美好而美妙,總是讓我無比留戀,常常憶起。 時光飛逝,似水流年。無論今后經(jīng)過多少個年輪,無論遇到多少山珍海味,當年那含著溫情、期盼和希望的小年餃子,那酸酸香香的味道,都將始終留在我的記憶中,成為自己恒久的最愛,就像心中那片兒永遠的云美…… 【作者簡介】楊寶慶,1963年3月生于吉林農(nóng)安,大學本科學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祖籍膠東,現(xiàn)居東北,對吉林和山東懷有特殊的情感;修學理工,喜愛文史,現(xiàn)從事科技信息工作;拙于言談,勤于思考,業(yè)余時間以讀書作文為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