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寒山寺
一直以為寒山寺只是燒香念佛的去處,好像不怎么引起關注,沒曾想自從今年五月真去了寒山寺以后,才知道寒山寺里還有那么多的幽深和玄妙。 寒山寺位于蘇州城西古運河畔楓橋古鎮(zhèn),始建于南朝蕭梁代天監(jiān)年間,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成為吳中名剎。 我們一行從下榻的酒店出發(fā),邊說邊走不一會來到了寒山寺。 來到寒山寺景區(qū),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那兩個鐫刻在奇石之上的“和”“合”二字,單從字面上看,合,應是不違背,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相應或相符;和,應是相安,諧調和諧,和氣的意思,教育后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講究個度,要順應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要逆流而上。 觀罷合,和二字,我們來到了大雄寶殿。 寒山寺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飛甍崇脊,據(jù)角舒展。露臺中央設有爐臺銅鼎,鼎的正面鑄著“一本正經(jīng)”,背面有“百煉成鋼”字樣。這里包含著一個宗教傳說:有一次中國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紛爭,較量看誰的經(jīng)典耐得住火燒。佛徒將《金剛經(jīng)》放入銅鼎火中,經(jīng)書安然無損。為了頌贊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資紀念。 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內庭柱上懸掛著趙樸初居士撰書的楹聯(lián):“千余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备叽蟮捻殢涀脻h白玉雕琢砌筑,晶瑩潔白。座上安奉釋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態(tài)安詳。兩側靠墻供奉著明代成化年間鑄造的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像,乃由佛教圣地五臺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與別處寺廟不同,供奉著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畫像,而不是海島觀音。畫像出自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之手,用筆大膽粗獷、線條流暢。圖中寒山右手指地,談笑風生;拾得袒胸露腹,歡愉靜聽。兩人都是披頭散發(fā),憨態(tài)可掏。 寒山寺里比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經(jīng)樓內,樓的屋脊上雕飾著《西游記》人物故事,是唐僧師徒自西天取得真經(jīng)而歸的形象,主題與藏經(jīng)樓的含義十分貼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執(zhí)一荷枝,拾得捧一凈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樂狀,顯得喜慶活潑。殿內左右壁嵌有南宋書法家張即之所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共二十七石。這部《金剛經(jīng)》是他為追薦亡父而書,蒼勁古拙,透出英武剛烈之氣。后面還有董其昌、畢懋康、林則徐、俞樾等人的題跋共十一石,神采紛呈,各有千秋。 在藏經(jīng)樓南側,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這就是以“夜半鐘聲”聞名遐邇的鐘樓。現(xiàn)今寒山寺里的古鐘已非張繼詩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鐘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間補鑄的大鐘也已不知下落。一說當時“遇倭變”,銷熔改鑄成大炮;一說已流入日本,如康有為詩云:“鐘聲已渡海云東,冷盡寒山古寺楓?!睘榇巳毡緡鴥冗€曾大力搜尋,但徒勞無功,遂留下千古之謎。在江南古剎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塊石碑上面鐫著唐代大詩人張繼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p> 這塊由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書寫的詩碑,已成為寒山寺的鎮(zhèn)寺之寶。 自《楓橋夜泊》問世,歷代文人墨客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據(jù)《寒山寺志》載,《楓橋夜泊》詩的第一塊詩碑,為宋代王硅所書。此碑因屢經(jīng)戰(zhàn)亂,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時,畫家文征明為寒山寺重寫了《楓橋夜泊》詩,刻于石上,這是第二塊《楓橋夜泊》詩碑。此后,寒山寺又數(shù)遇大火,文征明手書的詩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礫之間,現(xiàn)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間的文征明文征明所書殘碑,僅存“霜、啼、姑、蘇”等數(shù)字而已。 清末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時,有感于滄桑變遷,古碑不存,便請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楓橋夜泊》石碑。其時,俞樾雖已八十六歲高齡,仍以其飽滿的情懷,穩(wěn)重的章法,渾圓的筆意,揮灑淋漓,一氣呵成。俞樾作書后數(shù)十天,便倏然長逝了。 以為寒山寺的出名源于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其實,我以為寒山寺的出名應該歸功于和合二僧,也就是寒山和拾得,這里有一個關于他們兩個人的很美麗的故事。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父母為他與鄰村的姑娘定了一門親事。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左右為難,經(jīng)過一番思考,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xiāng),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一天,他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看罷書信,拾得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深感對不起寒山,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經(jīng)過千山萬水,拾得在蘇州城外找到了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艷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里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F(xiàn)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圖案,就是這兩位好朋友久別重逢時的情景。 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張繼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為流傳,所以盡管后來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為“普明禪院”,但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寒山寺”。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次劫,但事后總能復建,足見寒山寺在歷代人們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現(xiàn)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寒山和拾得同在寒山寺修行,在修行的過程中,他們兩個相互鼓勵相互鞭策,潛心修行,終于都成正果,眼看老主持年齡越來越大,想在他們兩人中選一人住持寺里的工作,可兩人的票一樣多,主持只有一人,正在老住持為難之時,拾得乘一葉木舟漂洋過海到了日本,在日本拾得修建了拾得寺,將和合的思想發(fā)揚光大。寒山則做了寺里的住持,寒山和拾得在事業(y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為后世傳頌。 如果當初寒山和拾得兩人極力相爭的話,老住持也不會在他們兩人中選擇接班人了。 舍得,是一種理智,是一種豁達?,F(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生活總是與他人緊密相聯(lián)的,人與人之間互相配合,相互協(xié)作,才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生活。一個人如果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社會,不顧他人,這個人是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的。自古以來,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對自私自利者都是嗤之以鼻,令人側目;而那些舍棄一己之利,處處為他人、為集體著想的人,卻能始終得到人們的歡迎和敬仰。俗話說:不行春風,難得秋雨,是啊,只有用自己的真誠的付出才能換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