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洞紀行
雨過初晴,晨霧縈繞,匆匆忙忙地吃過早飯,便與長陽縣文聯(lián)劉小平先生及民間南曲藝人覃遠新一行,驅(qū)車到離小鎮(zhèn)不遠的泉水灣,考察上個世紀初年著名南曲大師田少巖先生的故居。 一路上,輕風送爽,碧柳含煙,道路兩旁的玉米地,片片蒼翠,在飄渺的晨霧中,飛馳而過。車內(nèi),覃遠新滔滔不絕的講述著有關田少巖的故事,不知不覺中便到達了目的地。 下車后,在覃遠新的帶領下,沿著平坦的鄉(xiāng)間小路,行不多遠,眼前便展現(xiàn)出一大片低谷,再順著松林間的羊腸小道直下谷底,只見濃霧彌漫之中,清溪流泉,小橋橫臥,儼然一大幽谷。 轉(zhuǎn)過小木橋,沿溪而上,六根粗大的柳樹,遮天蔽日,林間紫霧深鎖,仙風回蕩,乳燕低飛,百鳥嚶鳴,一種超然世外的感覺。繼續(xù)前行,一棟半新不舊的樓房映入眼簾,隨著距離的拉近,逐漸變得清晰。覃告訴我們,這里就是當年田少巖隱居的地方——龍洞老屋。 至樓房前,叩門拜訪,主人熱情接待。原來,現(xiàn)在的房主人田科廣也是南曲藝人。據(jù)田介紹,土改時,少巖家劃成地主,房屋沒收以后,分給了他,以后自己將老屋撤掉,建起了現(xiàn)在這棟房子,已經(jīng)十多年了。 尋蹤舊址,當年的建筑已經(jīng)所剩無幾,只有那些被易作它用的石條,磚瓦,還歷歷可見,殘存的廂房,基本保存完好。 龍洞,四面皆山,綠樹蔥蘢,周圍不見人家。中有泉眼三窟,分別為上龍洞、中龍洞和下龍洞,地亦因此得名。 在主人的熱情陪伴下,我們對周圍的環(huán)境作了詳細考察。所謂上龍洞,也就是半山之中有直徑約1米多一點的園洞口,荒草之中,可見一股泉水,緩緩流出,注入小溪,叮咚有聲。據(jù)主人介紹,上龍洞的泉水,越是天干,水源越豐。過去,每逢旱年,人們便到此求雨,有求必應,真所謂“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中龍洞亦在屋側(cè),遠不過十數(shù)丈,洞口已經(jīng)垮塌難尋,只有泉水溢出。下龍洞需沿溪而下,離此尚有數(shù)里之遙。龍洞,遠近聞名的風水寶地,雖然方圓不過里余,卻如世外桃源,真乃塵世中的凈土。 舊居主人田少巖,系資泉田氏。生于民國初年,族名田明煉,是當時最著名的長陽南曲藝人之一。田自幼仰慕族中田瑞遠絕意科甲,惟以“泉石煙霞為樂”,人號“少游巖”之雅事,自號“少巖”。 據(jù)田氏族譜記載:“資泉田氏素稱彝陵望族,蜂房其戶,庚粒其丁,弦誦詩書,簪纓罔替,至品行之卓絕,文藝之可傳者代不乏人”。少巖家族乃官宦之后,詩書世守,家資巨富,人丁興旺,傳至少巖時,仍然是資泉鄉(xiāng)首富,到解放時,還有租課150石,房產(chǎn)多處。 田少巖出生于書香曲藝之家,自幼師從族內(nèi)曾祖父田開池學習南曲,中年,已經(jīng)造詣很深。為悉心南曲研究和傳承,遂生“幽谷隱逸”之念,親自擇地易居,于龍洞重造房舍,歸隱林泉。據(jù)說,當時的新屋,是他自己設計和監(jiān)造的三層木結(jié)構(gòu)板房,磚墻青瓦,斗拱飛檐,古樸典雅。三層建有涼亭,名為“南曲宮”,是專門聚集曲友慢唱輕彈,擺弄琵琶三弦的地方。 相傳他將所有租課一分為三,長房和二房各50石用于生活開支,剩余的50石作為演唱南曲的專項費用。 同時,在隱居的地方,終年有長工數(shù)人,開辦小作坊釀酒,款待客人之余,再對外銷售。少巖與長房夫人一起過著“歸隱游巖閑玩覽,賞心知不讓煙霞”,“夏時好與偕東作,鳥弄嚶聲雜管弦”的隱居生活。 在龍洞新居,少巖將畢生所學傳于兒子田科高、田科魁,族弟田明海亦師從少巖,傳其子田科廣及孫輩,族中子弟多有前來學藝者。后來,除了族人之外,也招收族外弟子,王仁山、孫迪光、田卜棟等親朋好友也來這里拜師學曲,切磋曲藝,龍洞一時成為了長陽南曲的流傳中心。當時,曲藝精湛的孫迪光、田卜棟、、田科高、田祥交、田開沖,田科魁,田開棉等七人,號稱“竹林七賢”,名噪一時,傳頌至今。 “主人曲段隨春夢,雅客弦歌消暮愁”。往日的“南曲宮”,早已曲終人散,風景不再;一代南曲大師,也因生活于剝削階級家庭,在急風暴雨的階級斗爭年代被人們唾棄和遺忘,雖有著而不得傳;世代的南曲家族,已經(jīng)沒有了嫡系傳人。一代南曲大師,剩下的只是在現(xiàn)有南曲藝人心底所占有的一席之地。 離開龍洞,一行人繼續(xù)穿行于鄉(xiāng)間小路,走訪了田氏支祠和田少巖原居花屋,走訪了少巖先生長媳,88歲的李作珍老人。這里可以再補充一點內(nèi)容: 時至中午,原路返回,已是霧散日出,天氣依舊悶熱,遐思之中,徒增幾分沉重的感覺:山歌、南曲、撒葉兒呵,長陽民族文化的三件寶,令人何其驕傲,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特別是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文明時代,這一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路在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