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開
我從小生活在這里,感覺它只是一個現(xiàn)代化都市,繁華、喧鬧,沒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可言;我也看過它引以為傲的故宮、長城,可卻感受不到史書上形容的那般壯麗、雄偉。我只覺得,北京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城市。 可我心里對于它,又總積郁著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我知道那是我在老電影和書本里看到的它。從老舍、郁達夫等人的文章里,我看到它的一角鴻影,這一角慢慢增大,于是我在心里構(gòu)筑起另一個北京城:它有著寧靜又俏皮的樣子,總是灰白朱紅的色調(diào)。鉆進曲折蜿蜒的胡同,有著數(shù)不清的深宅大院;茶館里聽見伶人在咿咿呀呀地唱著京戲,桌上的素花瓷碟子里擺著幾塊鵝黃色的豌豆黃兒;生活在皇城根兒腳下的北京人,養(yǎng)成了幽默可愛的個性,喜歡擺弄花草、逗逗鳥蟲;穿街走巷做小買賣的人,吊著清亮的嗓子一遍遍地吆喝;一場雨下過,淡黃色的槐花鋪了滿地,坑洼的柏油路上,一潭潭小水洼折射出天光樹影。 我總想聞那國槐悠遠如簫聲的淡香味,試圖讓我與那個北京城相通??墒聦嵣?,只有冬天里貯存的大白菜發(fā)出的陳舊蕭索的氣息,和幾只嘰嘰喳喳亂飛亂叫的麻雀,讓我覺得與之相通。 我很奇怪,也很困惑。我和老輩兒的北京人看到一樣的故宮、長城,逛一樣的北海、香山,可為什么心里沒有歸屬感?不像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里提到的地壇,也不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寫的清華園,它們像一套古香古色的紅木家具,擺在西式裝潢的客廳里,再好也只顯得格格不入。 北島有一本書叫作《城門開》,寫的是他記憶中的北京,他在開篇中寫道:“我用文字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認(rèn)如今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時間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氣味兒、聲音和光線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廟恢復(fù)原貌,瓦頂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際線,鴿哨響徹深深的藍天,孩子們熟知四季的變化,居民們胸有方向感。我打開城門,等待歸家的人們?!?/p> 我終于明白,我們期盼不是一個老北京的樣子,而是那份“京味兒”,是那些諸多細小的情懷,是那一份可以把人浸泡在里頭,伴隨著呼吸和吃飯的生活氛圍。 如今的我們,或許也要和北島一樣,用文字重建北京,在文字、在古跡中追尋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