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清水巖
到了福建安溪,朋友松木先生邀我們?nèi)ビ吻逅畮r。 我說:清水巖?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一座巍峨的山巖,山巖下一條清水溪流繞山而過,這樣的景觀到處都有。 我初到安溪,更沒有去過清水巖,只是顧名思義,把清水巖想象得太簡單了。 我想:安溪是舉世聞名的鐵觀音茶葉之鄉(xiāng),應(yīng)該去看看高山云霧中的茶園,去領(lǐng)略一番茶鄉(xiāng)的風(fēng)土人情,去呼吸茶山上那飽含茶香的清新滋潤的甜美空氣。 松木說:不去清水巖,等于沒有來過安溪!接著,他娓娓地向我們介紹起清水巖來;從清水巖名字的來歷到山上的名勝古跡,從一個個優(yōu)美動聽的民間故事到其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講得那么生動傳神,引人入勝。 我被松木先生的介紹打動了,更為了不辜負他的一片深情厚意,便“入鄉(xiāng)隨俗”,客隨主便了。 車行20分鐘,沿途青山綠水,空氣格外清新。蜿蜒曲折的盤山水泥公路兩旁,一片片梯田狀的茶園層次分明,一層比一層高,近處濃綠,遠處漸淡;紅瓦灰墻的一幢幢漂亮的鋼筋混凝土洋房,錯落有致地散布于青山綠水之間;正是盛夏季節(jié),山花遍野,三角梅紅得如火;遠處的峰巒云遮霧繞,隱隱約約。真是一幅絕美的天然山水風(fēng)景畫。 因為不是雙休日,沿途車輛不多,但到了山口,仍然可以見到不少遠道慕名而來的游客和香客。 車停山門口。棄車步行,佛教領(lǐng)袖趙樸初先生題寫的“蓬萊仙境”匾額迎面而現(xiàn)。十幾年前,我曾經(jīng)到過山東煙臺蓬萊閣,在巨大的八仙飄海雕塑前幻想過、思考過;登上蓬萊閣,眺望無邊無際的大海,想象過海市辰樓、八仙過海的壯麗圖景。原以為蓬萊仙境只山東煙臺才有,想不到這里也有以“蓬萊”命名的盛景。 蓬萊仙境是一種人們憑想象編織的美好幻境,凡風(fēng)光旖旎,景色如畫,置身其中如夢如幻之地,人們都比之蓬萊。而清水巖以蓬萊命名者眾多,主峰名曰蓬萊峰,山下有蓬萊鎮(zhèn),眼下要走過的即是蓬萊橋。過蓬萊橋往前走,沿途經(jīng)過半嶺亭、護界宮、袈裟石、單臼、石雞、石狗,等等,千姿百態(tài),嶙峋峭麗,美不勝收。時間匆匆,如此美景只能隨步信游,一望而過,主要參觀點當然是祖師殿。 祖師殿是清水巖的主體建筑,據(jù)說始建于宋代。它依山臨壑,外觀呈“帝”字形,巧妙地將人工建筑與自然巖壑融為一體,古樸典雅,美輪美奐。清水巖最高峰海拔760多米,而祖師殿就建在山腰約500米處,依山靠巖,三峰拱峙,面臨深壑。遠遠望去,仿佛臨空飛來,氣勢非凡。 我曾經(jīng)到過山西渾源的懸空寺,曾為懸空寺攀巖而筑、凌空飛峙的氣勢所傾倒,想不到清水巖祖師殿的氣勢比懸空寺更加磅礴,規(guī)模更加宏大。 登上祖師殿的第一層臺階,就覺身處半天云中。抬頭仰望:蓬萊盆山環(huán)合,三峰高聳入云,殿宇崔嵬雄渾;放眼遠眺:云霧縹緲,山水沉浮,村莊隱現(xiàn),公路如帶。 祖師殿內(nèi)供奉普足禪師,奉號清水祖師。普足是清水禪寺的開山鼻祖,蓬萊祖殿就是普足禪師親手創(chuàng)建,有關(guān)清水巖的一草一木、一巖一石似乎都與普足禪師有關(guān),因而就生發(fā)了許多關(guān)于清水巖與普足的故事。比如:清水巖有出水石。傳說普足禪師在此僻園種菜,菜種好后發(fā)現(xiàn)無水澆灌,他手持禪杖對著一塊巨石輕輕一敲,口中念念有詞,泉水即從石縫隙中源源不斷地流出來;因而,此石得名出水石。又傳:普足禪師常立于此石上為民求雨。每逢干旱年景,普足便立于石上向天祈禱,隨祈隨應(yīng),農(nóng)民有水即可播種,豐收米糧;所以,此石又稱出米石。更加離奇的是,普足在建造祖師殿時,巖石縫隙中每天都有大米流出,以餉工匠;殿宇竣工后,米流立竭。此外,還有試劍石、裂竹巖、綸音壇、方鑒塘、真空塔等諸多傳說,都與普足禪師有關(guān)。一個個神奇的故事,紙筆難以道清。 進祖師殿,普足禪師端莊而坐。殿內(nèi)香煙繚繞,鐘鼓齊鳴,禪音回梁,善男信女上香跪拜,一派莊嚴肅穆氣氛。幾個正跪在地上的老年男女,看其裝束,不像大陸香客,倒像是臺灣或東南亞一帶來的信徒。僧人正在為他們做法事,是超度亡靈,還是祈福鑲災(zāi)?從僧人口中發(fā)出的如蜜蜂般嗡嗡的誦經(jīng)聲,誰也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是外來的般若多蜜心經(jīng),還是國產(chǎn)的孔孟老聃的圣語? 看到這幾個虔誠上香跪拜的老年婦女,我想起了我逝去十幾年的母親。母親不是佛教徒,但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日都要上香打供,對著祖宗香火臺虔誠跪拜,祈禱菩薩和列祖列宗保佑一家人健康平安;還有觀音菩薩生日,母親也絕對不會忘記祭拜這位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大神仙。善良而缺少文化科學(xué)知識的老百姓,在那些個艱難困苦缺吃少穿的年代,無力抵御疾病和自然災(zāi)害的侵襲,總是把希望寄托在菩薩神仙身上。 一個人做了好事,惠澤百姓,人民群眾總是不會忘記他,甚至把他尊奉為神,清水祖師便是。這位普足禪師,一生“利物為本,濟人為志”,造福百姓,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修橋補路、行醫(yī)濟民、祈雨祛災(zāi)的美好傳說,做了數(shù)不清的好事善事,塑造了人民心目中**的光輝形象,因此受到人民群眾的尊敬和崇拜;就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他也累加敕封,褒揚贊美,曾四次受到宋廷青賚,賜予“昭應(yīng)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徽號,八字綸音,享譽至極。 在清水巖,普足禪師的聲譽遠高于佛祖釋迦牟尼和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觀音老母。近千年的香火傳承,使民眾對清水祖師的信仰譽滿海內(nèi)外,遠近各地紛紛塑像立廟,分爐建寺,爭相崇奉。如今,清水巖分爐遍布東南亞、臺灣及世界各地;僅臺灣就有清水祖師廟300多座,信徒千萬之眾,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居臺灣島眾多廟宇之前列。安溪清水巖成了各地祭祀普足祖師的祖庭,前來進香拜謁、尋根攬勝的臺胞僑胞數(shù)以萬計。 清水巖鐘靈毓秀,宛如仙境,號之蓬萊,當之無愧。這里巖石嶙峋,千奇百怪,如獅如虎,似人似物,神態(tài)畢肖;這里云騰霧繞,樹竹婀娜,風(fēng)生水起,氣象萬千;這里名勝眾多,古跡遍山,幽亭曲榭,五步一景;這里摩巖石刻數(shù)不勝數(shù),詩聯(lián)觸目,文物遍地,墨香飄逸。如此仙境,真叫人樂此不疲,流連忘返。 最讓我感嘆的是祖師殿建筑群。據(jù)安溪舊志記載,清水巖寺始建于北宋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原名張巖,主供張巡;因巖石壁立,泉水清冽,風(fēng)景秀麗,于元佑七年(公元1093年)改名為清水巖。從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到近、現(xiàn)代,不斷重建、擴建、 改建、修繕達20多次,規(guī)模越來越宏大,建筑越來越完美。那種依山而筑、面臨深壑的建筑風(fēng)格堪稱一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