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人及其民俗文化
據(jù)專家考證,白馬藏族實則是氐族的直系,現(xiàn)今大部居住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鐵樓鄉(xiāng)白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縣、九寨溝縣一帶,2019年人口普查統(tǒng)計,約一萬八千人。他們雖然大都居住在兩省三縣境內,實際上其地域是連成一片的,都在隴南川北接壤地帶,是雞犬之聲相聞的近鄰。至于他們之間是否通婚、往來走動、發(fā)生密切的聯(lián)系,筆者就不知道了。但他們的語言、信仰、服飾、生活習性等,是一致的,也是確切的。 至于,白馬藏族與白馬河,到底是因地名而得族名,還是因族名而得地名,史料沒有明確記載,因此就有“地名說”“服飾說”等說法。 持“地名說”者言:氐,乃由地名而轉為族名。其部落眾多,因地而異,有白馬氐(剛氐)、清水氐(武都氐、武興氐)、陰平氐(平樂氐)、巴氐(甸氐、湔氐、循成氐)、略陽氐(下辨氐)、故道氐(葭萌氐、嘉陵氐)、臨渭氐、沮水氐(河池氐)、千陽氐(隃麋氐)等,共九大分支。西晉孔晁在《逸周書?王會篇》說道:“氐羌,氐地(有)羌,(與)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渭之氐矣。”元代虞應龍《元一統(tǒng)志》卷四《陜西等處行中書省?西河州》載:“(西和)州(今甘肅西和縣)境東,通吐谷渾,至青海之塞,南直白馬氐地?!鼻骞饩w二年所修《文縣志》中說:“白馬峪在縣西南,五十里,古白馬氐地”。 持“服飾說”者言:又以服色而名之為白氐(白馬氐)、青氐(清水氐)、赤氐(蚺氐,巴氐)、盤頭氐(略陽氐)等九支大部。東漢魏國魚豢《魏略?西戎傳》謂:氐人“尚青絳,俗能織布”,又說“或號青氐,或號白氐,此蓋蟲之類而處中國,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p> 氐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歷代史書都有記載。 西漢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卷116)記載:“自禽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徙、榨都最大;自榨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月砒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丹肋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白馬最大,皆氐類也?!碧拼庞印锻ǖ?邊防五》(卷189)也說:“氐者,西戎之別種,在冉肋東北,廣漢之西,君長數(shù)十,而白馬最大?!睎|漢班固《漢書?地理志》(卷28下)記載:“氐,夷種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蹦铣畏稌稀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卷86)記載:“其山(冉舫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說白馬氐者,(漢)武帝元鼎六年開,分廣漢西部,合以為武都?!碧拼钐独ǖ刂尽肪硭摹冻芍?上祿縣》載:“隴右成州,武州皆白馬氐,其豪族楊氏居成州仇池山上。唐代李延壽《北史?氐傳》(卷96)載:“氐者,西夷之別種,號曰白馬。三代之際,蓋自有君長,而世一朝見,故《詩》稱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也。秦漢以來,世居岐隴以南,漢川以西,自立豪帥。漢武帝遣中郎將郭昌、衛(wèi)廣滅之,以其地為武都郡。自濟、渭抵于巴蜀,種類實繁,或謂之白氐、或謂之故氐,各有王侯,受中國拜封”。元代脫脫《宋史?蠻夷傳四》(卷496)載:“白馬氐,在漢為武都郡,今階州、墳州,蓋羌類(似)也?!鼻宕鷧蛆i翱《武階備志》(卷20)載:“自是(公元565年)以后,(氐人)戶落耗散,惟楊氏竊據(jù)爵土三百余年,西魏滅武興,其子孫流移疊、宕、沙、岷等州者,仍為酋豪,迄今千余年,世承不絕?!?/p> 周武王姬發(fā)元年(前1046年),氐人先民在今四川廣元境內建立了氐族的第一個方國“平周”,定國都東河附近,稱平周城,轄今旺蒼縣及蒼溪縣大部。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蜀王杜尚(開明氏九世)派大軍滅昔阝、平周二國,蜀王杜尚封其弟杜葭萌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國都位于今昭化區(qū)石盤村,轄管原昔阝、平周二國領地),宣布蜀族領導的苴國成立。氐族侯國“平周”滅亡。戰(zhàn)國時期周慎靚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惠王嬴駟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秦惠王任蜀太子為蜀侯,張若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國滅亡。國人在國滅后,不堪秦法的羌族人南下逃亡,氐族人則往西北遷移。 東晉南北朝(296年),楊茂搜(白馬氐人)占據(jù)仇池山一帶,創(chuàng)立仇池國,定都清水(今甘肅清水縣)。領土大致今甘肅省東南部的西和縣、成縣、文縣一帶,史稱前仇池國。370年,楊統(tǒng)(白馬氐人)與侄子楊纂爭奪王位,前秦世祖苻堅趁機出兵攻城。371年,楊統(tǒng)開城投降前秦,致使秦軍攻陷清水,仇池公楊纂(白馬氐人)被移居秦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至此前仇池國滅,存在75年。 385年,楊定(清水氐人,為白馬氐人楊茂搜的直系族人,因曾經(jīng)遷徙于清水建國而得名)收復前仇池國領土,重建仇池國,定都歷城(今成縣北),向東晉稱藩,史稱后仇池國。394年10月,楊定幫助前秦王苻崇攻打西秦,兵敗身死。396年,楊盛(清水氐人)繼承堂兄楊定王位,被東晉安帝司馬德宗(漢族)封為輔國將軍、仇池公。一度占領漢中。422年,仇池趁南朝宋武帝劉裕駕崩擾邊,宋少帝劉義符(漢族)封楊盛為武都王,史稱武都國。443年,時任武都王楊文德(清水氐人)遷都葭蘆城(今隴南武都區(qū)外納鄉(xiāng))。477年12月,北魏將領皮歡喜(鮮卑族)攻陷葭蘆,斬殺了當時的武都王楊文度(清水氐人)。478年2月,楊文弘(清水氐人)繼承王兄楊文度王位,遷都武興(今陜西略陽縣),向魏稱臣,史稱武興國。535年,北魏攻陷武興,斬殺了當時的武興王楊紹(清水氐人)。武興政權存在57年。清水氐族建立的后仇池國歷經(jīng)三個時期,存在150年,為氐族政權持續(xù)時間之最。 白馬人雖然被錯誤地劃歸為藏族,但并沒有藏化。白馬人同漢姓,絕無藏族人的“扎西”、“卓瑪”、“嘉措”之類的名字稱謂。關于語言,與藏族的區(qū)別也很大,譬如,藏語說吉祥如意是“扎西德勒”,而白馬藏族卻說的是“曲呆木意”;藏語說吉祥如意幸福美滿是“扎西德勒彭松措”,而白馬藏族卻說的是“呆木拉孕意”。而且,藏族也不認同白馬人就是藏族,或藏族的一個分支。 白馬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但白馬人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白馬人的民俗文化中,更多的是肢體語言,即獨具民族特色的儺舞。白馬藏族文化中的活化石——謅舞(漢語稱其為十二相),已經(jīng)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謅舞是九寨溝縣內的白馬藏族獨有的文化遺產(chǎn),十二相一般由“達歐”獅子頭、“生歐”老虎頭、“珠歐”龍頭、“歇歐”鳳凰頭、“樓歐”牛頭等十二生肖部分頭像和“丑熱”大鬼男女一對、“阿里干謅”小鬼男女一對共十二個組成,用樹干精心處理及精心雕刻出來的抽象木刻,是經(jīng)民間畫工著色而成的工藝頭像。 謅舞的舞法講究極為嚴格(為了提高觀賞性,有的地方很多舞法已經(jīng)藝術化),舞者手里的法器不能高于自己的肩膀,在轉圈的時候不能把群子舞高于身旁舞者的頭部。舞法有三種套路。在謅舞時到場壩先要安神、驅鬼,那就要舞“仰謅”,“仰謅”的套路都沒名字(神是至高無上。鬼是邪惡化身,若知道名字后就有破解之法),舞者一般私下拜師秘密求授,約有十八種舞法;娛樂的時候就舞“干謅”,“干謅”的套路有二十四種之多:“歇謅”、“達謅”、“色斗”、“滅熱”、“扇杰哇扎”、“黯女”、“濃女”等,套路與舞法輕快簡單;在正月十七為白馬藏族大型祭祀活動,這樣的場面就舞“措謅”,“措謅“套路與舞法極為復雜多變,動作幽雅古樸而見舞者的功底。最后要殺泥做的鬼(男女一對),期間“丑熱”大鬼、“阿里干謅”小鬼要保護泥鬼,被殺后“丑熱”大鬼、“阿里干謅”小鬼裝成哭樣,把泥鬼分給眾舞者敬天地,表示不再來人間作祟?!按胫a”的套路有二十四種之多,大多套路是安眾神、驅百鬼,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畜無災無難平安吉祥。在舞以上謅舞之間隙小鬼和大鬼也舞上一陣。小鬼舞法也很有講究,從天到地,拜四方諸神驅身邊不祥之物,動作輕巧靈便,節(jié)奏忽緊忽慢,神似云中舞者,風中落葉;大鬼的套路搞笑、風趣、幽默、滑稽。 隴南文縣的白馬儺舞——池歌晝,亦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該舞蹈的產(chǎn)生,主要還是為了滿足白馬人在不利自然條件下和小部族規(guī)?,F(xiàn)實中,從事農(nóng)耕活動的驅逐瘟疫、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民風民俗方面的情感需求。表演前,“師傅”陰陽先生進行的一系列咒語、挽訣、打卦活動,是在告訴人們白馬人先祖神靈的存在和神道之不誣,似乎顯露了這種文化的負面狀況,但對于他們本部族多數(shù)人而言,形式已經(jīng)不是很重要,而活動過程是一種必須存在的感情內容,是一種感情需求;隨后進行的甘晝、杰勿、跳池哥等表演,重在從感情層面獲得未來一年或更久的夙愿、訴求。 入貢山、寨科橋和迭部的“阿里該晝”表演,入貢山的“秋晝”表演,都體現(xiàn)了白馬人民風民俗的感情要求。這一點,可以看成是對周禮以來儺禮文化在現(xiàn)今白馬人農(nóng)耕生活中的繼承。隴南白馬儺舞戲也是本部族或本村寨白馬人娛樂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內容。白馬儺舞戲表演生動活潑,幽默滑稽,體現(xiàn)出娛神樂人、熱鬧歡樂的社祭娛神氣氛。薛堡寨的池哥表演,與入貢山等白馬河流域的完全不同,四個池哥在表演中互相抖肩扭背、相對或相背扣臂騰跳、角力,動作粗獷而樸素自然,幽默可笑,村人形象地把這種娛樂和合舞稱為“跳大鬼”。 在今天,隴南白馬儺舞戲已經(jīng)形象地告訴了人們,白馬祖先和其他民族先民一樣,畏懼某些特殊的動物、植物甚至火、石等自然物,賦予其超自然威力予以崇拜,希望加以控制和利用,顯示了人類本體精神力量的神奇和偉大,體現(xiàn)了白馬祖先在主觀理念中主動去克服自然災害和瘟疫疾病,繁衍生息,代代不已的追求,這就是這些儺舞戲的本質。 隴南文縣白馬人的舞蹈除原始古樸的面具舞池歌晝之外,還有熱情奔放的火圈舞?;鹑ξ?,又稱“圓圓舞”,白馬語稱“呆舟”,是白馬人最喜歡的一種自娛自樂的集體舞蹈?!包S發(fā)白首齊醉舞”,“攜手踏歌程復程”,是過去文人墨客對火圈舞最形象的描述。 每年農(nóng)歷臘月初八,火把節(jié)時起跳,一直到正月十七,整整持續(xù)四十天時間。每天晚飯后,小伙子、姑娘敲鑼打鼓,唱著湊柴歌,挨家挨戶去湊柴。每到一處,主人很熱情地把柴交給小伙子和姑娘,多少不限。湊的柴堆放在場中,點燃篝火,全村男女老少歡跳火圈舞,唱酒歌。舞時,不分男女老幼、富貴貧賤,大家手拉手、肩并肩,連成一個大圓圈,圍著熊熊大火歌舞。時而曲跳,時而反背跳,舞步簡練明快,隨圈左右盤旋,走三步一蹴,踢一次腿。邊舞邊唱,男唱女合,女唱男合,氣勢磅礴,時而高亢粗獷,似有裂云驚天之勢,時而悠揚婉轉,如同行云流水。小伙子、姑娘跳累唱累了,篝火也燃成了灰燼,便煨煮一罐咂桿酒,請上德高望重的長者,講述白馬先祖神奇的傳說和白馬青年男女婚姻自由的愛情故事,教唱敬酒歌的新詞曲,傳授做人處世的道理。白馬人世世代代,篝火不熄,歌舞不斷,傳承著獨特奇異的白馬風情,創(chuàng)造出了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 我們從上述白馬人的這些藝術形式中,感受到了人類對本體精神力量的篤信和人類童年充滿稚氣的智慧火花,及其蘊含著的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隴南白馬儺舞,根植于白馬民族自身的文化,隴南白馬民族文化原始古樸,特色鮮明,雖經(jīng)數(shù)千年歷史風雨的洗滌,卻依然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學術界專家大都認為,其品種較為齊全,具有多樣性和立體性,是研究古氐族最好的活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