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乞巧節(jié)談“織女崇拜”
在甘肅隴南的民間,盛行著一個堪比過大年的節(jié)日——乞巧女兒節(jié)。 “乞巧”,多么美麗、寓意深遠的名字。我穿越過始皇的兵馬俑,來到隴上江南,走進它的發(fā)祥地隴南西和縣,似只在倏忽之間。幾千年的“乞巧文化”里蘊藏著的脈脈深情,凝聚成幾幅動人的畫面,隱隱、遠遠地在向我招著手…… 那是所有女兒的歌,華夏女兒的夢…… 一 “吱吱……吱吱……”西和女兒家的機杼聲響了。 七月,仇池山上的月亮還沒有上弦,女兒們手中的梭子變成了一尾魚,滑溜溜地在布軸上下飛躍穿梭著。紡軸旋轉,繡鞋踩在腳踏板上發(fā)出“啪噠、啪噠”的音律。西和家家的女兒,從古至今手巧心靈,一匹匹雪白的布,印花色美麗的布,瀑布似的從她們的手下傾瀉了出。 仇池山上的月亮降落在西和的林梢和屋檐前,好像一朵橘子花,水潤潤的光,看起來那么的柔美,西和家家的女兒早已經(jīng)等不及了。“要快點織!要織得盡善盡美!”紡車伴著煤油燈“吱吱、吱吱”運轉著。西和女兒勤勞的機杼聲彌散繡房清雅的壁上,投射出了她們拉長的身影。 香帛上彩云逐月,繡緞上百鳥朝鳳?!翱椗赡锬铩?,不是后世謠傳只會耽溺牛郎的懵懂少婦。秦人將她作為贏姓的始祖女修,她是集全天下美貌與智慧于一身的綽約女神,五帝顓頊的明珠愛女。在遠古,女性地位崇高的社會,織女以超奇絕倫的紡織、刺繡技藝大魁天下。她吞下“玄鳥隕卵”生下了兒子大業(yè),大業(yè)就是后來那位繼承大禹王位,秦國趙國費國的王室之祖伯益的父親了??梢哉f在遠古傳說里,華夏文明的昌盛,發(fā)祥自織女,而“娘娘”正是母親的意思。遺世而獨立的織女娘娘,尊享著萬眾蒼生無與倫比的膜拜與念想。 西和的女兒們更加是仰望、祭拜著她。等待七月初七這個晚上,浩渺的銀河系里織女星放射出令人矚目的光輝,霎時群星失色、月華黯淡。女兒們驚呼雀躍,齊刷刷叩拜、禱告出虔誠的姿態(tài)。這是“織女巧娘娘”在俯瞰,要飛降凡塵了。大地上早已懸燈結彩,家家戶戶嬋娟的女子秉燭夜游,到處充滿銀鈴一般清脆的笑聲,伴著輕歌與曼舞。女兒們用彩綢與花朵妝飾供桌,堆放滿飄香的瓜果和糕品。紅燭火光跳躍,女兒焚紫香,清雅的煙霧繚繞。她們拿出已織好繡上花紋的布帛,在姐妹間流傳鑒賞,更是向智慧的織女娘娘匯報這一年勤勞的作業(yè),祈求她恩賜來年更加精湛的技藝。 當女子的幸福可以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女子的才情能夠海闊天空去盡情發(fā)展,這是多么美滿又激動人心的事! 在秦巴山區(qū),在秦文化的發(fā)祥地隴南的民間,“織女崇拜”早已根植入這方雄渾的厚土之中,依舊繁榮盛行著,代代西和的女兒們有著格調極高的情懷?!案覍⑹缚溽樓?,不把雙眉斗畫長?!贝薜墓媚?,初嫁的新婦,年邁的婆婆,兩千年日月的滄桑巨變中,女紅針指凝聚起每一朝每代女子多么深厚的寄望??! “吱吱……吱吱……”西和女兒家的機杼聲響了,蕩在煤油燈陪伴的清寂中,在日光熹微晃灑廊前的白晝里。細密的心思蓄滿布帛,靈巧的才智傾注錦緞。她們憑靠著自己一雙不停下的手,紡出了最細軟的棉紗,織出了絢麗多姿的布,繡好了一幅接一幅精彩絕倫的圖案。精湛的紡織刺繡技藝,是女子第二張美麗的臉,更是女子獲取尊嚴、不被夫家輕視的傍身資本! 誰說女子天生孱弱,無才便是美德?自強不息,勇于為自身命運擔當?shù)呐?,身上散發(fā)著那份從歲月最深處漫溢而出的優(yōu)雅與從容。也許肩膀比不上男人寬厚,但正是這不寬厚的肩膀,自古至今挑起家庭的半邊責任。絲絲縷縷、針針線線……西和的女子是忙忙碌碌創(chuàng)造著價值,為家庭掙取財富。當生命燃燒成火紅的焰,綻放出璀璨的花,終于便沒有人再敢輕視她們了。 兩千多年以來,“織女崇拜”盛行在隴南的民間,早已不僅僅是女兒對技藝上的祈盼,更傾注了渴望通過技藝精湛占取家庭與社會一席之地,做自己命運真正主人的厚望。 夏夜七月七,西和的女兒們仰瞻天幕上的織女星。廣袤的墨汁般深濃的高空中,明亮的織女星是懸掛在黑暗里導人以希望的燈盞,閃耀奪目。一顆寶石般的織女星,掃破了暗夜的沉寂,仿佛是“織女巧娘娘”正在俯瞰凡塵,她看見大地上勤勞堅韌的女子,會心地微笑起來。 二 “乞巧女兒節(jié)”,這華夏五千年文明史上唯一一個屬于女子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孕育在蒼山迤邐環(huán)抱、質樸秀雅的隴南西和縣。境內仇池山,相傳為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誕生地,山勢磅礴、崢嶸險峻。大團大團風季里流逝的濃云,翻卷出波譎云詭的態(tài)勢,可是濃云外依舊是廣袤無垠的澄藍天空,濃云改變不了山的青蒼。終于,明晃晃的陽光似有萬鈞之力,自那壓低的濃云上狠狠地刺破與貫穿下來,西和的大地與天空重又恢復開闊、明朗的情境。 兩千年壓迫在女性身上的桎梏,也像那濃云被驅散了。毛主席說“婦女能頂半邊天”。在巾幗花開分外紅的今天,女人終于擁有了對于夢想多元化的選擇,可以和男人同樣躋身各個行業(yè)成為領域的精英,不再因為性別遭受到歧視。這是舊時所有女子向往卻不可及的夢。夢里夢外曾經(jīng)幾多委屈與抗爭,伴隨著熱淚盈眶的希翼。看,仇池山上的月亮正爬向上弦。美麗的七月七上弦月,像流水一樣從天河上傾瀉下來。“織女巧娘娘”又將俯瞰、飛降凡塵…… 如今,繁榮美麗的西和,推動與發(fā)揚了“乞巧女兒節(jié)”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才到農(nóng)歷六月的中下旬,女兒們便按耐不住迎接巧娘娘的興奮,排練優(yōu)美舞姿,練唱乞巧歌謠,開始預備瓜果供品了。 正式的“乞巧節(jié)”從七月初一的前一夜拉開帷幕,是七天八夜專屬于女兒們的狂歡。家家姑娘都在翹盼,盼著了到處是喜氣洋洋。彩燈籠、繽紛花木、生動有趣的紙扎繪畫,一座座彩搭的大舞臺玲瓏遍布,把城鄉(xiāng)的每處街巷妝扮得美侖美奐。乞巧活動程式嚴謹,分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和送巧剛好七個環(huán)節(jié)。每一環(huán)節(jié)都特別講究時序性,次序一定不能錯亂的。譬如,娘娘進門前必先燃放鞭炮,要“照花瓣”,得先去“迎水”。 “照花瓣”是最后卜巧這一環(huán)節(jié),十分有趣。當晨光驟起,西和的女兒們打扮得清麗可人,姐妹之間手挽著手先到附近寺廟去參拜神靈,再從井中、泉里迎回來第一桶清冽的水。這水要待到晚上九點多倒進雪白的瓷盆里,掐下早已育好的青芽兒,投放在燭光照耀的水波紋里,用水中芽的投影圖像問卜巧拙禍福,這是一項集體活動,稱之為“照瓣卜巧”?!安非伞睍r有個古老規(guī)矩,旁邊的姐妹們必須齊唱“巧娘娘,快給我姐妹賜花瓣”這首動聽的民謠。在西和,幾乎每一個豐富多彩、匠心獨具的乞巧活動,都是需要女伴間團結合作才能夠順暢進行的。因為姐妹友愛、互幫互助,也是“乞巧女兒節(jié)”所蘊含著的一深意。 跳麻姐姐、轉飯、耍社火、唱乞巧歌、跳乞巧舞……古老的曲譜、唱詞和舞姿,被當代幸福的姑娘們集體婀娜、婉轉呈現(xiàn),她們手中旋轉的綢扇、輕盈揮動的絲緞,就像五彩斑斕的孔雀羽毛忽而全開了屏。紛至沓來的游人如鯽,羨慕著錦衣華服的美麗姑娘,紛紛高舉攝像鏡頭將靈動飄逸的美捕捉、凝固下來。更值得振奮的是,而今西和在傳統(tǒng)乞巧風俗之外,又增添了書法繪畫、詩詞歌賦、工藝技能等諸多展示女子技藝的平臺。盛況之隆重,跨越二十八個鄉(xiāng),參與人數(shù)足有四十萬之眾多,讓乞巧文化真正成為傳承華夏女子智慧、技藝與美德的大載體。 漫步在古樸秀雅的西和,身心融進這美與希望的節(jié)日歡慶中,不曾聽到關于“牛郎”的傳說。翻查村岙的民謠史籍,兩千年也只有女子對“織女”個人的崇拜與依戀。 于是我明白:這是一種宗教般的莊嚴,蔓延、支撐住了封建社會重壓下女子苦命卻自強的心。西和的女子們早就明白,出不出現(xiàn)“牛郎”不重要。勤勞能干,創(chuàng)造出價值所帶來的那份尊重與認同,才是彌久不衰、任何人任何事替代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