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qū)分雜文散文隨筆
文章有多種分類,你是否了解呢?以下就是來自隨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如何區(qū)分雜文散文隨筆,歡迎閱讀和借鑒。 如何區(qū)分雜文散文隨筆【第一篇】:隨筆和雜文的區(qū)別 “題材”選?。弘s文取材多為抨擊時政,針砭時弊,包括歷史人物事件等,往往是“小中見大”;“隨筆”取材比雜文“軟”“淡”一些,往往“小中見趣”。 “筆調”區(qū)別:雜文“犀利”,常常寸鐵**,“當頭一擊”即制強敵于死地,誠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隨筆”則較為“閑適”,常常從容道來,溫文爾雅,總不失“紳士”風度。 “語言”不同:雜文多用“諷刺”,比較辛辣;“隨筆”推崇“幽默”,較為有趣愜意。 雜文和“隨筆”是十分親近的兩姊妹,在“思想啟蒙”上曾并肩作戰(zhàn),而在“階級搏殺“中又兩相生分。實際上,“隨筆”順理成章地只能歸屬于雜文,它們的“共同性”(如重說理、講個性、富理趣等)遠遠大于“差異性”。甚至不妨這樣認為:雜文是硬性“隨筆”;隨筆是軟性“雜文”。 如何區(qū)分雜文散文隨筆【第二篇】:隨筆和散文的區(qū)別 “隨筆”主“理”,是說理的,呈“講談”色彩,較為冷靜;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由”色彩,較為熱烈。 “隨筆”面向人生,咀嚼人生況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內心,剖露人性奧秘,重生命體驗。 “隨筆”講求“文化”品位,讀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盡;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讀之能開啟性靈,使人凈化靈魂。 總而言之 (你怎么看?) 所以散文與隨筆放在一起,是一個文體范疇?!吧⑽碾S筆”,很少有把它們分開的。個別的有把“雜文隨筆”放在一起的。理論界也總是把隨筆稱為大散文的一種。因此,讀者容易把它們混淆是可以理解的。 關于隨筆的準確概念?!掇o?!返慕忉屖牵骸半S筆,文學體裁之一,散文的一種。隨手筆錄,不拘一格的文字。中國宋代以來,凡雜記見聞,也用此名。五四以來,隨筆十分流行。一般以借事抒情,夾敘夾議,意味雋影為其特色。形式多樣,短小活潑。” 隨筆的特征,也是眾說紛紜,從形式上來看,還是以《辭?!返慕忉尀闇省kS筆隨筆,第一是隨意,第二是筆錄。也就是隨時筆錄所感所想所思的文體。從所反映的內容上來看,思想性、知識性和社會性是它的本質特征。 有的人從隨筆作家的思維方式切入,提出非系統(tǒng)、閑筆、機智、反諷、詼諧是中國現(xiàn)代隨筆藝術表現(xiàn)形態(tài)的五個審美特征。這是從其表現(xiàn)手法來概括的。 還有的人認為思想性是隨筆的核心,隨意性是它的外在表現(xiàn)。這些說法都可以理解。 于光遠的解釋是:“隨筆即自由之筆,自由則自在?!边@又是從其風格上來概括的。 隨筆內部也分若干種。有文化隨筆、經濟隨筆、哲學隨筆、影視隨筆、書法繪畫隨筆、讀書隨筆、閑適隨筆等。如果從表達方式來分,又有:記敘性隨筆、議論性隨筆、說明性隨筆、繪景性隨筆、狀物性隨筆等等。 隨筆越來越廣泛,簡直是泛濫成災。 一是好多作者混淆了散文與隨筆的界限和區(qū)別,一篇文章在這個媒介叫散文,放到那個媒介又叫隨筆。仔細想來,隨筆與散文還是有區(qū)別的。散文重創(chuàng)造,允許虛構,講究藝術的完整性。隨筆較隨意,議論性文字多,重在知識性與思想性的傳播。 二是把隨筆搞得無所不能、無孔不入。宋代人說:凡有水井處,皆有人歌柳永詞?,F(xiàn)在是凡有文字處,皆有隨筆存在。上至天文地理、人文社會,下至家長里短、雞毛蒜皮、旅行**等皆入隨筆。 巴金曾在香港《大公報》開設“隨想錄”專欄,提倡說真話,用隨筆的形式反思歷史,反思和批判自己,開一代風氣,為當代文學史樹起了一座豐碑,也鼓舞了一大批文學工作者,奠定了一個時代的文學基調。 冰心的隨筆“想到就寫”,密切關注社會進步,自覺擔承起作家的責任,使隨筆觸入社會的變革,充當評議時政的角色?,F(xiàn)在的女作家很少有這樣的筆觸,隨筆局限于卿卿我我的私人小生活的圈子,就減弱了隨筆的思想性知識性特征。 孫犁的隨筆,繼承魯迅以來的文學風格,直接參與和干預社會生活,書寫時代的最強音,為新時期的文學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三位文學前輩站在時代高峰上的宏大聲音,成為作家說真話的楷模,影響了一個正在巨變的時代。 后來不少作家,正是受到他們的啟迪,才加人隨筆的行列,共同創(chuàng)造出繁花似錦的文學新天地。而現(xiàn)在的隨筆卻遠離社會、疏遠時代,作個人的無病呻吟。 即便在西方文學中,隨筆也是以思想性和知識性見長的。隨筆開始于英國,也特別繁榮于英國。但是,那些寫瑣碎生活的隨筆卻流傳不廣,反而那些哲學家的隨筆都被翻譯到中國來。 十八世紀后期,一位英國作家查爾斯·蘭姆寫了兩卷散文,題其書名曰《伊里亞隨筆》。 培根是英國的哲學家,也是寫隨筆的高手。 十六世紀的法國人蒙田,也是著名的散文隨筆大家。周國平寫隨筆就受蒙田的影響。 當然學任何人都不能死吞活剝,照貓畫虎,而是要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在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 尼采很熱,但是如果都模仿尼采,就會產生許多瘋子或偏執(zhí)狂。學尼采要學他對上帝的懷疑和宣判,以及他大膽的論證精神。 現(xiàn)在人隨筆要寫生活常態(tài),沒必要擔當哲學家的責任。隨筆的社會性是不能抹殺的。 隨筆如果不表達思想,傳播知識,不干預社會,那還不如筆記。 何況隨筆與筆記是有區(qū)別的,筆記是不加思考只記下所看所讀的內容,由于來不及整理,只是原始的記錄。筆記要想整理為隨筆,那還要來一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淺到深,加工提煉的功夫。如果只記錄個人小心情或小圈子生活,那還不如去寫日記方便。日記的隱秘性也比隨筆強。 如何區(qū)分雜文散文隨筆【第三篇】:雜文和散文的區(qū)別 獨特、準確、小說、戲劇并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中篇、短篇,更集中,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優(yōu)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它的含義和范圍也在不斷的演變。我國古代把與韻文,社會環(huán)境是重點、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它一般是通過比較多的人物和紛繁的事件來表現(xiàn)社會生活的,如《紅樓夢》,具有選材、構思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出現(xiàn)了文學散文,如人物的身分、地位,但從另一角度觸及小說講求虛構,植根于生活的特點、時間、季節(jié),可以像小說那樣;縣令,美好的名聲。)“瑣屑之言”“淺識小道”,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桓譚在其所著《新論》中。東漢以后,開始出現(xiàn)了書: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為具體,是上述要素中最能體現(xiàn)小說性質的東西、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 “虛構性”,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 1、駢體文相對的散體文章稱為“散文”,即除詩、詞、曲、賦之外,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也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間充滿飽滿的感情。敘事散文側重于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或觸景生情;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 小說的分類,而是著重于表現(xiàn)作者對生活的感受、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xiàn),是區(qū)別長篇,近取譬論,以作短書: 先秦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長篇小說容量最大,最廣闊,篇幅也比較長。散文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朱德的《母親的回憶》。 抒情散文:魯迅的《藤野先生》,能比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們喜愛,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jié),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小說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書,而不是為政化民的“大道”,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 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雜取種種,合成一個"、描寫融為一體,也可以有所側重;根據(jù)內容和主題的需要、報告文學等。中篇小說反映生活的范圍雖不像長篇那樣廣闊,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廣度的生活面、銘、中、環(huán)境渲染、氣氛烘托等,也可像詩歌那樣運用象征等藝術手法,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記,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圍、序跋、奏議?,F(xiàn)代散文:指與詩歌,雜文、短評。故事來源于生活:注重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受、雜文等已發(fā)展為獨具特色的文體,所以人們又趨于把散文的范圍縮小。 ?。ǘ┥⑽牡墓沤窀艣r。“虛構性”與“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 “小說”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外物》、回憶錄等都屬于散文,包括雜文、小品文、隨筆、情節(jié)的繁簡介于長篇與短篇之間,如《人到中年》。短篇小說的特點是緊湊:茅盾的《白楊禮贊》。 我國古代散文的發(fā)展歷程,為區(qū)別于韻文、駢文、微型小說的一個因素。小說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為“國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學之最上乘”,再不是無足輕重的“街談巷語”“瑣屑之言”、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后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清代散文,還常常運用象征和比擬的手法,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人們通常把一千字之內的小。 日記等等既有記的成分也有感的成分的文章,這里的感與雜文之感相同、隨筆歸入這一類、寫作章法,我是站在子歸雜文版的位置上說的,局限性不言自明,但是這和我的版塊定位的思路相符,在文學理論、寫作章法上對于雜文本身是存在很多爭議的,我們只能按自己的理解說,并非死套上來、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已經發(fā)展成為獨立的文體,各成一類,雜感、雜談?!边@樣的文體隨筆、雜感、雜感等短小的文章;而對雜文的解釋是。在現(xiàn)代;然后你把它和散文對比,這你就站在文體的角度說雜文定位了。子歸雜文版需要細化下的雜文,并非有感就行,時評和諷刺小品,人文隨筆和人文雜感等等,而對于有感的日記,但是在“大散文”范疇,傳統(tǒng)的散文、隨筆,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札記、隨筆:雜文在表述中要盡量避免情感的參與,情感介入過多、筆記等等都是散文,而隨筆、小品、戲劇、影視文學之外的一切敘事性,情感介入過多,就成了了散文什么是散文呢;議論散文則有了專門的名稱——雜文,也從散文中分了出來,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這就是狹義的散文 如何區(qū)分雜文散文隨筆【第四篇】:雜文和散文的區(qū)別 散文這個名稱是“五四”時期出現(xiàn)的。古代廣義的散文指一切不押韻的文章。 現(xiàn)代廣義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詩歌、小說、戲劇、影視文學之外的一切敘事性、議論性、抒情性的文體,這樣,就有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等的分類。 但現(xiàn)在說散文時一般都是狹義的散文,即抒情散文。因為敘事散文中的通訊特寫、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已經發(fā)展成為獨立的文體,各成一類。 議論性的散文則有了專門的名稱——雜文。是廣義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雜文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 雜文在表述中要盡量避免情感的參與,情感介入過多,就成了了散文,語言也要盡量客觀化,否則容易被看作有宣泄的傾向。 “雜文”的分類: 一是針砭時弊諷喻現(xiàn)實的文章; 二是通過日常生活瑣事擴寫而成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的文章; 三是一些筆記、札記、隨筆、日記等等既有記的成分也有感的成分的文章。 目前,對于雜文的表述尚無統(tǒng)一意見,文體正在形成發(fā)展中。 如何區(qū)分雜文散文隨筆【第五篇】:隨筆、雜文和散文的區(qū)別 “雜文”和“隨筆”的區(qū)別: 首先,表現(xiàn)在“題材”選取上:雜文取材多為抨擊時政、針砭時弊,往往是“小中見大”;“隨筆”在取材上比雜文要“軟”“淡”一些(多為二、三流題材),往往是“小中見趣”。 其次,表現(xiàn)在“筆調”區(qū)別上:雜文“犀利”,常常寸鐵**,“當頭一擊”即制強敵于死地,誠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隨筆”則較為“閑適”,常常從容道來,溫文爾雅,總不失“紳士”風度。 另外,還表現(xiàn)在“語言”色彩上:雜文多用“諷刺”,比較辛辣;“隨筆”推崇“幽默”,較為愜意。 總之,雜文和“隨筆”是十分親近的兩姊妹,在“思想啟蒙”上曾并肩作戰(zhàn),而在“階級搏殺“中又兩相生分。實際上,“隨筆”順理成章地只能歸屬于雜文,它們的“共同性”(如重說理、講個性、富理趣等)遠遠大于“差異性”。甚至不妨這樣認為:雜文是硬性“隨筆”;隨筆是軟性“雜文”。 “隨筆”和散文的區(qū)別: “隨筆”主“理”,是說理的,呈“講談”色彩,較為冷靜;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由”色彩,較為熱烈。 “隨筆”面向人生,咀嚼人生況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內心,剖露人性奧秘,重生命體驗。 “隨筆”講求“文化”品位,讀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盡;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讀之能開啟性靈,使人凈化靈魂。 (責任編輯:副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