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场视频在线观看88,欧美日韩在线亚洲综,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国产高清亚洲精品视bt天堂频

    說說網(wǎng)

    首頁 > 說說美文 > 隨筆美文 >

    隨筆美文

    雜文隨筆

    隨筆美文2021-04-05189舉報/反饋

      雜文隨筆【第一篇】:少做點蠢事,多做點實事

      可能以前也說過這樣的事情,也曾經(jīng)發(fā)表過這樣的文章。可是,這樣的事情,不可能因為自己的一篇文章而就從此杜絕了,也沒有人會從此就不再做蠢事,也從此改作實事了。這是明顯不可能的。還有,很多時候,自己也很有可能會做一些蠢事,在別人看來是愚不可及的事情,在自己看來是極為正確的事情。

      蠢事之所以叫蠢事,是因為一個人的愚蠢的行為造成的。而一個人的愚蠢的行為,通常都是一個人太過聰明的緣故。換一句話說,就是一個自以為是的聰明人的舉動、所做出來的事情,才會被稱之為“蠢事”的;從這一點說,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因為自己不聰明,也不可能會靈光一現(xiàn),就做出“聰明的事情”;所以,自己的“蠢事”,充其量只是行為過當,并不是真的“蠢事”,因此,“蠢事”的行為,一般都是聰明人的專利的。

      聰明人之所以聰明,是因為很多聰明人的想法,迥異與一般人的。在他們的心理,就有著先天的優(yōu)勢,過人的先天優(yōu)勢,那就是他們比一般人都是聰明百倍的,因而,很多時候,他們就不可能會把一般人的想法放在眼睛里里面,也不可能會顧慮著別人的想法;還有,他們思維深處也這樣認為,他們是比普通人聰明,所以,他們的行為,或者是所做的事前,并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得懂的。因此,他們就是很輕率地做著別人“看不懂”的事情,而且是自以為聰明正確的事情。這就應了那句話,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那句話。

      事實上,很多人,應該確切一點說,就是很多的普通人,都會看到一點,那就是一般人的聰明程度都是差不多的,并沒有多少人會突出的。大約因為這個原因,很多時候,很多人做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的行動出了錯,出了差池,或者是自己的行動,做不好,從而會露出自己的丑陋的一面。還有,很多時候,很多人做事情,都是因為這方面、或者是那方面的原因,會考慮和思索,會想著自己盡量不出錯,減少出錯的機會。所以,很多人做出來的事情,都是正確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并沒有虛假的程度,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與之相反的事情是,聰明人做事情,很多時候都是在應付著,就像是應付著差事的要求,或者說是糊弄更加的確切一些。因為聰明人知道他們自己的行為,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別人是不可能會知道的,也不可能會理解的。當很多人都指出了聰明人所做事情出了差錯的時候,很多的聰明人就開始否定,不斷地否定者,為自己找出種種借口,并不是他們自己的錯,而是別人所犯下的錯,理所當然的有別人承擔,而不要應該是他們進行承擔的。

      這個時候,聰明人所做的事情,就成了“蠢事”。其實,他們也知道應該做實事的。但是,他們卻不肯做,也不可能會做,也不想做。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最起碼的一條就是,很多人對他們的縱容,還有對他們就像是看著一個小丑在表演一樣。如果沒有這些人所做的“蠢事”,生活中就缺少很多的快樂。而更為重要的是,也沒有卻告訴他們所做事情,或者他們即使是知道了也不肯有什么改變的。

      如果不想成為“聰明人”,就應該是少做點蠢事,多做點實事。

      雜文隨筆【第二篇】:鄉(xiāng)愁,一個時代的情感背景

      也許是越來越多的人拋棄了農(nóng)村老家,進城生活,我們這個時代,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切地關(guān)注、談論鄉(xiāng)愁。

      也許吵鬧的城市缺少人情溫暖,人需要一片寄情的山水,在閑暇的時光中,故鄉(xiāng)隱約的召喚牽動靈魂,化作鄉(xiāng)愁入夢。

      鄉(xiāng)愁是一種思念。但思念是針對性的情感,無論思念親人、情人或者朋友,都是身在遠方對另一個人的溫暖回憶,思念得受不了,打通電話,思念也就隨之而去。但鄉(xiāng)愁不是。

      在鄉(xiāng)愁的彌漫中,你可以給親人打一個電話,但卻不能給村莊、河流打電話。即使你回去一趟,在家鄉(xiāng)小駐幾日,讓鄉(xiāng)愁暫時消失,但也許剛剛坐上返程的汽車,一種模糊的情感又會慢慢升起,

      與思念相比,鄉(xiāng)愁顯得廣闊而又模糊,抽象而又具體,就像月籠霧江,空闊蒼蒼,久佇江邊,一任寒露濕衣,卻無法滿足對鄉(xiāng)愁的釋放。

      人生總是伴隨著愁。不順心、辦不了、過不去,愁;煩惱、失望、悲涼,愁。愁是涼了的情,揪住的心,愁是漆黑的夜,荒蕪的路。不管愁何,只要被愁趕上,立馬晴轉(zhuǎn)陰雨。而,唯獨鄉(xiāng)愁,猶如霞光晚照,在淡淡的傷感中流淌著溫暖的彩色。鄉(xiāng)愁可能是人世間最美的愁了。

      在外工作的城里人,總會與鄉(xiāng)愁不期而遇,讓思念伴隨著一絲柔美的落寞;漂泊在外的游子,總會與鄉(xiāng)愁相伴,想家的熱淚,溫潤了心靈的開闊。我不禁疑惑,古代人背鄉(xiāng)離井成為游子,可能是戍守邊疆,也許回家時成為了馬背上的枯骨;也可能是為了生存的逃離,再也沒有回家的指望,鄉(xiāng)愁就成了他們生命中繞不開的主題。在漫長的歷史中,戰(zhàn)亂、動蕩、天災往往就是一種最基本的社會形態(tài),鄉(xiāng)愁也就成了那個時代的普遍情感,也難怪在中國的文化史中,鄉(xiāng)愁始終是龐大的文學命題,留下了數(shù)不清的鄉(xiāng)愁文字。不管是“低頭思故鄉(xiāng)”的李白,或是“月落烏啼霜滿天”的張繼,不管是“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王維,或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賀知章,都在站在異鄉(xiāng)的大地上,遠望蒼茫,發(fā)出最為動人的鄉(xiāng)愁呼喚。

      人都是戀家的,老家是生命的老根。然而有史以來,遷徙卻是人類發(fā)展的常態(tài),背離老家,又安新家,趨利避害,開辟新的美麗家園,正是社會發(fā)展繁榮的強大動力。也許很多人會認為,人在異鄉(xiāng)為異客,難免遭受冷漠的侵襲,失意的懷舊,如果在異鄉(xiāng)順水行舟,找到了家感覺,可能就沒有鄉(xiāng)愁了。然而,即使在大唐盛世,仍然鄉(xiāng)愁如雨,天上月亮唯故鄉(xiāng)獨明;在今天奔小康的寬闊道路上,大多人并非是無奈的出走,悲情的離別,而是漫漫長路上的圓夢,但一旦遠離家鄉(xiāng),鄉(xiāng)愁也就來了,而很多人已經(jīng)在城市住了幾十年,成為道地的城里人,過著富裕的日子,但鄉(xiāng)愁仍然揮之不去。更讓人想不通的是,也就是這十來年,在生活的快速發(fā)展變化中,人們的小日子越來越紅火美好,鄉(xiāng)味卻成了大眾喜愛的味道,鄉(xiāng)游成了有情的旅游,鄉(xiāng)愁氣氛越來越濃。鄉(xiāng)愁正在成為一種大眾的世紀情緒。

      看來,只要離開家鄉(xiāng),就要與鄉(xiāng)愁相伴,鄉(xiāng)愁是離家出走必然產(chǎn)生的情感,家有多遠,鄉(xiāng)愁就有多濃。鄉(xiāng)愁是永恒的。奇怪的是卻沒有“城愁”這個詞。一個人在城里不管住了多少年,離開這個城市后,也可能產(chǎn)生懷念,但卻仍然上升不到鄉(xiāng)愁的高度。也許,城市與鄉(xiāng)村就是兩個不同地方,擁擠、冷漠、虛假的城市難以承載情感,安放靈魂,一棟火柴盒一樣的樓房,或許就不值得懷念。

      鄉(xiāng)村是人類尋找并建造的第一個家園,而這個家園人一住就是五千多年,差不多養(yǎng)育了人類的全部文化與歷史,直到現(xiàn)在,全世界的大部分人仍在鄉(xiāng)村生活著。

      五千年的風云變幻,滄海桑田,鄉(xiāng)村亙古不變;五千年的深情守望,足見這就是人類的夢想家園!

      鄉(xiāng)村不但為人提供了生存的家園,更為重要的是,為人提供了真實情感的安實依托,唯有在鄉(xiāng)村生活,即使貧窮得揭不開鍋,但情感仍在漫延,靈魂仍在飛翔,人格是完整的。

      鄉(xiāng)愁產(chǎn)生于距離,距離擴大了想象空間與神秘美感,但鄉(xiāng)愁的實質(zhì)卻來自鄉(xiāng)村與心靈的契合。

      鄉(xiāng)愁是對鄉(xiāng)村整體生態(tài)的緬懷。從人到物,再到近水遠山,云霞星空,那里有一個完整的自己;鄉(xiāng)愁是一個個無序閃動的溫暖畫面。那些音容笑貌,老樹池塘,凡是能在不經(jīng)意間闖入心的鏡頭,都是心靈成長的節(jié)點;鄉(xiāng)愁是生命成長的重要參照。那個日出山脊,月落樹梢的地方恒久不變,讓人感到自己在空間中的位置是那樣安穩(wěn)。

      回家時經(jīng)過的老樹、石頭、坡頭、燈光都在情感中重復為心理標記,讓路在心靈中延伸。鄉(xiāng)愁是一種舒服的在家感覺。那里的圍墻圍出了一個個小家庭,卻圍不住鄰居的往來,紅白喜事就是全村的悲喜,村莊連著田地,田地連著山野,山野連著云天,那是能時刻感覺到的云水家園,也只有這樣的家園才叫家園……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里,城市一直在膨脹,人們在欲望的膨脹中差不多騷動了二三十年,在興奮、新鮮中翻飛,卻全然忽視了鄉(xiāng)村的存在。從農(nóng)村到城市,從城市到城市,夢想在欲望的一次次滿足中又一次次跌落,當無奈地回首遠望,才發(fā)現(xiàn)在民俗與傳統(tǒng)的失落中,在年輕人、能人的流失中,在對土地田園的冷漠中,鄉(xiāng)村成了一個空殼,家園差不多丟失了。才發(fā)現(xiàn)擁擠冷漠的城市大多是一個掙錢的地方,而不像家園,鄉(xiāng)村雖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卻更適合居住。

      鄉(xiāng)村是家園,卻掙不到錢,城市能掙到錢,卻不像家園。也許這就是中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的困惑。

      雜文隨筆【第三篇】:脫不掉的良知

      我不喜歡明朝,但明朝有一個人我卻喜歡,這個人就是王陽明。

      他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硬要盜賊承認自己有良知。事情大概是這樣的,盜賊問他:“您說人人都有良知,您倒說說看,我們這群盜賊也有嗎?”陽明先生肯定地回答:“有?!北I賊說:“證明給我們看?!标柮飨壬f:“只要你們照我說的去做,我就能證明給你們看?!庇谑?,陽明先生讓他們一層層脫掉外衣、內(nèi)衣,最后剩下一條內(nèi)褲。陽明先生說:“脫!”盜賊喊道:“這個再不能脫了!”陽明先生笑著說:“你看,這就是你們的知恥良知。”

      這個“不脫褲子”的故事真的很精彩。陽明先生用一條不能脫下的褲子,證明了人類的良知。但是,此刻我突然想起明朝的另一個人來,他與陽明先生以及這些盜賊的選擇不一樣,他是“脫褲子”的,而且,因為他,明朝成了一個“脫褲子”的朝代。

      這個人,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熱衷于使用了一種針對士大夫的刑罰,叫“廷杖”,什么叫廷杖呢?就是打屁股。他打屁股,有兩個特點:一是在朝堂之上,當眾打;二是,脫下褲子,光腚打。據(jù)明清史專家孟森先生的說法,這是“明代特有之酷政”。為什么要打士大夫?為什么不在專門的行刑地打,而要在朝堂之上,當著文武大臣的面打?哪里不能打,一定要打屁股?打屁股為什么一定要脫了褲子?

      其實,朱元璋要打的,不是“士大夫”,而是“士大夫”這個稱謂前面的“士”,他需要“大夫”為之役使,但不能容忍“士”。因為“士”,從孔孟以來,其天命乃是“志于道”,乃是“仁以為己任”,而不是做皇帝的家奴。他們讀圣賢書,所學的就是成仁取義,祖述堯舜、*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道統(tǒng)約束政統(tǒng)。朱元璋乃隔世嬴政,豈能容下這些?于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明太祖廷杖棒臀。他曾經(jīng)取消除曲阜外全國文廟的祭孔儀式,還發(fā)狠說要殺孟子,可惜他不能穿越,于是,他就殺孔孟的精神,你不是宣稱“士可殺不可辱”嗎?我就要折辱你們的士氣,打掉你們的良知,剝奪你們的廉恥。我要打掉你們的“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什么民貴君輕,打!什么民為邦本,打!最后,血肉模糊之中,個個俯首帖耳,人人犬馬牛羊!“士”被打掉了,剩下的,是俯首帖耳的“大夫”;“道”沒有了,只有他的“政”,從此,政統(tǒng)是人間絕對權(quán)威,權(quán)勢乃是非的定奪準則!

      王陽明碰到的強盜,認為褲子是不能脫的;而士大夫們碰到的朱元璋,卻認為褲子是一定要脫的。這就是大盜和小賊的區(qū)別吧。王陽明拘捕了不脫褲子的小賊,卻不得不對朱元璋這樣脫人褲子的大盜三拜九叩,噫!《莊子·盜跖》云:“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信乎!

      這段歷史,說到底,就是脫掉褲子的無恥。

      權(quán)勢的敵人,說到底,就是人類的良知。

      雜文隨筆【第四篇】:賞析羅敷美

      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六冊選編了一篇漢樂府長篇敘事詩《陌上?!?,詩中敘寫了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子羅敷如何機智地拒絕太守的無理要求,捍衛(wèi)了一位農(nóng)家女子清白人格的故事,歷來為人所傳頌,羅敷也成了一位美的化身。

      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

      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和太守見羅敷中的一些情節(jié),教師也會因為學生的興趣的緣故把教學的時間較多地分配在這樣一些內(nèi)容上,較多的去分析文章中襯托手法的運用、分析羅敷身上勇敢機智的品質(zhì)等等。其實我在教學中認為,本文教學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如何認識羅敷的美。

      那么,羅敷的美到底在哪里呢?我覺得最根本的是她身上勞動的美,這也是羅敷美的根源所在。讓我們細讀原詩“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和“羅敷喜蠶桑, 采桑城南隅”這樣的句子,不難發(fā)現(xiàn)詩中所寫的羅敷是一位勤勞能干的蠶桑女子,就連“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這樣的采?;@子也就顯得格外的美麗。其中的行者、耕者、鋤者或趕路或耕耘或鋤草,本身就是對生產(chǎn)勞動的描寫,他們和采桑的羅敷共同織成了一幅美麗的春天里勞動的場景,這才是羅敷美的背景,離開了這樣的場景去談羅敷的美無異于緣木求魚,也只有這樣去欣賞羅敷美,才算是抓住了她美的特質(zhì)。此時馳騁我們的想象力: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這樣一位打扮得體的女子沐浴朝陽光輝里,穿梭在桑樹疏疏密密樹蔭下,渾身洋溢著一股青春的氣息,渾身透著一種成熟的美,一種勞動的節(jié)奏的美,這不就是本詩中真正要表現(xiàn)的美嗎?也只有這樣的美才讓所有的勞動者著了迷,忘了手中的活了,因為這是一種生機勃發(fā)的美、一種青春煥發(fā)的健康的美、自然美,大家都被這種美吸引住了,當屬人之常情。也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覺得詩中才故意避開了對羅敷容貌的描寫,留給讀者的卻正好是一個無限的空間。

      羅敷美還體現(xiàn)在她的機智上,面對太守,能從容應對,勇敢地上前置辭: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并最終使太守知趣而返。

      羅敷美還在于她理想,這樣一位姑娘,沒有自卑于自己的出身,敢于想象,敢于傾訴,敢于追求,她把自己的意中人的形象想象得極為豐滿,有文韜武略且風流倜儻。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首詩是在表現(xiàn)古代勞動人民心目中的美:這種美不做作,不媚權(quán),敢追求,有朝氣,勤勞能干,是完全區(qū)別于只會針線、女兒紅、涂脂抹粉的甚至是只憑幾分姿色過著寄生生活那種美,從這點意義上說,這首詩何嘗不是一首對封建社會腐朽的女子美的挑戰(zhàn),不是一篇覺醒了的女子的人格美的宣言呢?

      這種美在我們今天,也是不朽的!我愛羅敷美。

      雜文隨筆【第五篇】:人生對錯皆本味

      人生的旅途,充滿機遇和兇險。每一個隘口,每一處轉(zhuǎn)折,每一次權(quán)衡,選對了,順風順水,選錯了,荊棘不斷,甚至大難臨頭。選擇或抉擇,決定著我們?nèi)松姆较?,也考驗著我們的智慧?/p>

      對與錯,就像硬幣的兩個面,交互糾纏,如影相隨。

      曾幾何時,對與錯,如此涇渭分明。一道加加減減的算術(shù)題錯了,老師打個紅叉,滿分沒有了,我們好難過;一件簡簡單單的事沒做對,父母打個手心,下回不敢了,我們長記性。于是,清澈的眼眸里,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馬虎不得。

      后來,我們學會了自己讀書,尤其讀史書,不跟風,不盲從。那么多歷史故事,那么多歷史人物,對對錯錯,是是非非,令人眼花繚亂。尤為困惑的是,某些場景下,對的竟然可以演變成錯的,錯的竟然能演變?yōu)閷Φ?,如同戲法?/p>

      公元前154年,西漢大政治家,御史大夫晁錯被腰斬于市。漢景帝不可謂不知其治國之策的正確性,為加強中央集權(quán),增強國力,鞏固朝廷統(tǒng)治,晁錯提出削減諸侯封地,重農(nóng)貴粟的主張,為此得罪了各路諸侯;為整肅朝綱,嚴明法典,晁錯一再彈劾手握重權(quán)的近臣,比如丞相申屠嘉,太常袁盎,自然被一眾大臣視為眼中釘。

      皇帝的眼里,晁錯的國策無疑是正確的,即便站在歷史的高度,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晁錯的主張也是合理無誤的。彼時吳楚七國蠢蠢欲動,北疆匈奴一再犯境,不加強國力,幾乎等同自取消亡。然而,當諸侯們聯(lián)合反叛,叛軍高壓之下,景帝不得不將貴為帝師的晁錯當做替罪羊,痛斥其誤國誤民。皇帝是永遠不會錯的,錯的只能是晁錯,而且是一錯再錯,于是,晁錯的死也就成了分化反叛諸侯們最好的誘餌。

      原來,所謂的對錯,跟時勢、境地、立場密不可分。不審時度勢,不因地制宜,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對的也只能破碎瓦解,錯的反成為圍剿對的最好的借口。

      歷史固然是明鏡,醒世,警人,卻離得太遠,太容易淡忘。世事滄桑,總是處處彰顯骨感,奈何不得,回避不得,動彈不得。對與錯紛紛擾擾,是與非形形色色。

      跟對了人,站對了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對,你就對,錯的也對。一朝失勢,四處碰壁,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說你錯,你就錯,對的也錯。

      曾經(jīng)以為堅不可摧的愛情,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煎熬下,海也可枯,石也可爛,孰對孰錯?曾經(jīng)以為書中自有黃金屋,然而讀書報國不如投機取巧,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孰對孰錯?曾經(jīng)以為勿以善小而不為,然而路遇不平拔刀相助,卻時不時反被人訛,孰對孰錯?曾經(jīng)以為懷揣著夢想,堅持著信仰就有希望,而今夢想的翅膀不再飛翔,美麗的信仰失去光芒,孰對孰錯?

      原來,對與錯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

      一直相信,對錯在于公理,公理在于真相。孰料真相只存于內(nèi)核,那層包裹的外殼堅不可摧并且見不得陽光。那么對錯的爭議還有何意義?

      或許人生本無絕對的對錯,眼睛渾濁了,對與錯也就模糊了。不如螻蟻偷生,假裝糊涂。糊涂一回,就算走過幾步臭棋,抓過幾副爛牌,也容易忘卻。好在,見一眼少一眼,白落得清凈。

    (責任編輯:副主編)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