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賞析
明妃曲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其一注釋 1.明妃:即王昭君。 2.春風;比喻面容之美。 3.低徊:徘徊不前。 4.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5.丹青手:指畫師毛延壽。 6.著盡漢宮衣:指昭君仍全身穿著漢服。 7.塞南:指漢王朝。 8.氈城:此指匈奴王宮。 9.長門閉阿嬌:西漢武帝曾將陳皇后幽禁長門宮。阿嬌:陳皇后小名字。 賞析 王安石《明妃曲》是詠昭君最好的詩,好在立意新。這詩前半部只寫昭君的美,但不是從形象上寫,而是從故事上寫。昭君出來,淚濕鬢腳,自顧“無顏色”,但元帝見了,竟不能自持。原來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態(tài)”。而畫師又是個畫肉不畫骨的,所以“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二句成為千古絕唱。 后半部寫昭君在蒙古仍是關(guān)心祖國的,但是,“萬里家人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就是說,安慰來自家人,而非宮廷。宮廷呢?“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這才是詩的主題。玩弄、遺棄女子,歷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澳媳薄闭呒粗型?。 這樣,王安石就提出一個社會制度問題,雖然他沒有解答。這層意思,比“和親事卻非”的論點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黃金何日贖娥眉”則簡直不象話。居然有人作考證,說蔡文姬是被俘,可贖;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贖了;真是腐儒。不過,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說“昔日畫圖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贖”,諷刺得痛快。此人大約是清代的蔡尚翔。 這首詩雖然是翻案詩,但是王安石也是借事抒情,用王昭君的經(jīng)歷表現(xiàn)出自己懷才不遇,在政壇上沒有知音,王安石的《明妃曲》看似做作翻新,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這也就是王安石的詩為何可以破舊立新,突破傳統(tǒng)的世俗,另出新材,也是可以在翻案詩文中站重要地位的原因。 在很多人意識中,似乎是畫師毛延壽害了王昭君,這又是怎么來的呢?原來這段故事來自于葛洪的《西京雜記》,它是一本小說,與《后漢書》相比,它里面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畫師毛延壽。說“漢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獨王墻不肯,遂不得見”。 王昭君的故事自晉代石崇作《王昭君》樂府后,吟詠其事者,代不乏人。有的悲其遠嫁,有的責怪畫師,有的寫昭君在胡地的寂寞,有的寫昭君的漢宮之思,種種立意不一而足。王安石這首《明妃曲》別是一種立意。詩中的重心在于書寫失意的怨恨。王昭君美冠后宮,但不被召幸。更有甚者,她被作為宮中不喜歡、不需要的女子而遠嫁異族。紅顏薄命豈不怨嗟?而在封建社會中失意的女子又豈止是遠嫁的昭君?咫尺之間不也還有漢陳皇后的悲???但同情美人的失意還只是此詩的表層意思,更深層次的看,應當說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詩人在寫作此詩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萬言書,主張變法。但仁宗已是暮年,無意進取,對王安石的倡議置而不論。所以此詩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代以自鳴所不平”。士不遇,這是古代詩歌中一個傳統(tǒng)的主題,北宋由于黨爭激烈,不少知識分子都遭到反復貶斥,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識分子的普遍情緒。王安石此詩只所以能震動當時文壇,引起巨大的反響,就因為它能言人之所欲言,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這是一首七古,全詩按情節(jié)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次是起首四句,寫明妃離宮時的形象。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略去了許多身鎖后宮的辛酸歲月,剪取明妃失意離宮的關(guān)鍵情節(jié),鬢發(fā)散亂傷心落淚尚如此動人,使元帝激動不已,這是用反襯的方法寫明妃的美麗。 第二層“歸來卻怪”四句,寫漢元帝問罪畫師和作者對此的評論。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這是側(cè)面的寫法,從元帝平生所見反襯明妃的美。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這是作者的議論,他強調(diào)任務的風采是難于通過繪畫來表現(xiàn)的。即譏諷了漢元帝的案圖召幸的好色與愚笨,也強調(diào)了王昭君的精神風采之美。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明妃失意的同情和對于元帝昏庸的諷刺。 第三層“一去心知”四句,寫明妃思漢情緒。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第四層“家人萬里”四句寫家人對昭君的慰藉。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整理:zhl201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