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中華帝國·大清》讀后感950字
《最后的中華帝國·大清》讀后感950字 ? 在圖書館翻書,忽然看到一本《最后的中華帝國·大清》,標注著“哈佛中國史”的字樣,感到很好奇,西方人怎么看中國的?有什么樣的觀點和視角?于是決定借來一閱。 ? 說實話,對于清朝沒有太多的好感和了解,總感覺是近代中國悲慘局面的源頭,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給中華民族帶來了難以忘懷、刻骨銘心的痛苦記憶。關于清朝片段的了解也是通過聽講座、看影視零零星星得來的,沒有也不愿意去深入認識,內心潛在著一種難以描述的抵觸情緒。 ? 《最后的中華大帝國·大清》作者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教授羅威廉(WilliamT.Rome),整個哈佛中國史叢書主編是卜正民(TimothyBrook),一個是當代美國最有影響的漢學家,一個是享譽世界漢學界的史學大家。該書從西方人的角度闡述清朝產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通過閱讀,對這個中國最后的封建王朝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 作為一個延續(xù)200余年的朝代,也曾有過閃光點。同以往歷史上其他王朝一樣,清朝也經(jīng)歷了興起、繁榮、衰落,在其上升、全盛時期,也曾創(chuàng)造過輝煌,比如創(chuàng)建了比以往更有效率、也更有效力的行政管理和溝通體系,提高了當時的生產力,開辟了相較明朝兩倍多的疆域,發(fā)展了近5億的人口,在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可以說在歷史長河中功績不斐。 ? 作為最后一個封建帝制政權,存在明顯局限性。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模式使其難以跳出歷史周期律,自覺不自覺陷入閉關自守、固步自封的境地,即使全盛時期采取的各種手段和措施,也都是為了維護一個或者少數(shù)群體的統(tǒng)治。特別是后期面對西方擴張的外來沖擊、經(jīng)濟社會問題累積而成的長期危機、吏治敗壞觀念僵化帶來的嚴重政府失能,在內憂外患之時,仍抱殘守缺、不思變革,后知后覺、受制于人,當時雖不乏仁人志士,奈何受政體限制難以從根本扭轉局面。 ? 作為一段中華文明延續(xù)的歷史,值得深入研究。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段歷史是5000年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在這個朝代,中國從領先世界到被動挨打,直到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其成敗興衰的歷史軌跡,蘊含著深刻的內在規(guī)律和機理,對其進行系統(tǒng)研究,吸收精華,汲取教訓,有著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 從這本書看,沒有局限在就清朝研究清朝,而是聯(lián)系世界整體和外界變化,既有宏觀的描述,也有微觀的分析,有些觀點還比較獨到,值得借鑒。啟示我們,應當以更寬的視野,也就是世界眼光來看待歷史、當前和未來,推動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