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采訪的讀后感300字
他說那里有他的命,如果離開了,命就沒了。 通過采訪的鏡頭,我認識了一個叫做盧安克的教育志愿者,他在廣西板烈陪伴著那里的幾代留守兒童。然,在訪問中,我看到了深深嵌在眼眶的那雙淡藍色的眸上鋪蓋著一層薄薄的霧,那似乎包裹著太多、太復雜的情感,而其中的不舍和無奈又太過于濃郁,仿佛穿過了眼前的屏幕,直接地穿透過我的心弦。他金色的眉毛也已淡白,不知是歲月太過于不留情面,還是心事太重縱使他一夜愁白,眼前不過四十多歲的盧安克身子已略顯佝僂且瘦削,他晃晃蕩蕩從稻田邊上走過來,晃著那身薄薄的籃球服,整個人似有種病態(tài)的蒼白。 采訪中,盧安克總是不太愿意說話,總是沉默。他一路來拜訪了他班里最沉默寡言的小羅和最愛鬧的韓運在他們的一路走訪,我被那一群純樸善良的留守兒童所感動、更為這位真誠熱愛著這發(fā)山區(qū)里孩子的志愿者盧安克所感動。 他為成了板烈三代孩子的依靠,他們的朋友,他們的權(quán)威,與這片熱土早已難舍難離了,仿佛是骨與肉般不可分割了。他說:"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兒女,那兒女便是他的后代;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學生,那么學生便是他們的后代;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國家,那么孩子便是他們的后代。"他給了這大山的孩子們一個歸屬,以此給予他們力量,讓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讓他們有屬于自己的未來-更強、更穩(wěn)定的未來。然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多年的相伴,終有一別,他知道每次離開都是對孩子的傷害,卻又不得不如此...... 也能通過這次的采訪,作一個告別罷。 這亦是人生的無奈,無法避免的,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卻無力于生活所迫,被逼要為五斗米而折腰,此乃何等哀哉!此不僅是個人無法實現(xiàn)理想之悲,更是整個社會之哀! 最后就借用一段話作結(jié)吧--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也是自己與自己之間發(fā)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觸碰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只要這樣的傳遞和喚醒不停止,我們就不會告別盧安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