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丨我國的舞獅文化
舞獅在唐代時已經(jīng)頗具規(guī)模,在《洛陽伽藍記》里有所記載,舞獅在當時叫“太平樂”,是唐朝宮廷表演的一個項目,當時的諸多文人墨客筆下,就有關于“舞獅”的記載記錄。 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 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 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木刻的獅頭絲作的尾巴,金鍍的眼睛銀帖的齒牙。抖擻毛衣?lián)u擺著雙耳,仿佛來自遙遠的流 在近兩千年里不斷發(fā)展,逐漸成為咱們中國自己的東西,如今大體可分為南北兩大派系。 當?shù)厝怂渍Z稱:“”,它的表演也接近于雜耍,就是踩踩球,跳跳板凳,講的就是一個熱鬧。 南獅色彩相較北獅更為艷麗,五顏六色還帶有很多裝飾物,風格是抽象派,流行于華南地區(qū)、南洋及海外。 明朝年間,佛山地區(qū)的舞獅文化已經(jīng)頗具規(guī)模,在當時尚命名為“瑞獅”,然而在**戰(zhàn)爭之后,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佛山人在民族憂患意識下,將“瑞獅”改名為“醒獅”,有灌醒民族之魂的寓意。也就是如今廣東地區(qū)“醒獅”文化的由來。 舞獅者大多數(shù)有武功底子,因為要表現(xiàn)舞獅的靈動,“舞獅”和“武術”的關系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密切,將許多武術的動作及腰馬步法融入舞獅之中,使習武者在不知不覺間練就:“腰”、“馬”、“彈”、“跳”等功夫。所以舞動獅子需要很大的力氣,許多武林前輩都用“舞獅”作為練習武術的一項輔助方法,“醒獅”的功底是南拳,傳統(tǒng)的南獅非常注重寫意,即獅子的喜怒哀樂,發(fā)展至今,則需要更加注重高難度動作。 “獅子滾繡球”“舞獅子,送祥瑞”有公開資料顯示,舞獅在唐朝時期傳入日本,名為“獅子舞”,至今仍是參與人數(shù)最多的民間藝術表演。在經(jīng)過長期本地化之后,大致被分為神樂系和風流系兩種,各自也衍生出了一些分支。 在舞獅的旺季,有時還能看到人們追著獅子,求對方咬自己。從寓意上說,日本舞獅保留了傳入時的初衷,依然是為民眾送去祝福的載體。 作為舞獅文化的前身,獅舞技藝早在公元5世紀的中國就出現(xiàn)了。到了唐代,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傳統(tǒng)文化活動。 在新羅早期,中國的舞獅文化開始傳入當?shù)?。但一直到古代高麗時期,舞獅文化才真正在半島傳播開來,逐漸與高麗文化結合起來,逐漸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韓國舞獅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