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菜園
周末回老家,在菜園里轉悠。四月的菜園,各種菜花次第登場。用手機拍了幾幅菜花圖,發(fā)到朋友圈里,有純白的豌豆花,有開得滿天星似的芫荽花,有不舍花期的油菜花,還有一種花,主莖旁逸斜出,像是和油菜花同體共生,卻呈形狀完全不一樣的暈白色,白心,心外有暈。 不少朋友看到后,紛紛在評論里留言,這叫什么花,那叫什么花,儼然一場熱鬧的看圖識花大會。其他的花都好辨認,唯獨對那幅暈白色的花,竟無一人猜對。其實嘛,原因很簡單,是我無意中選取的拍攝角度,使它像從油菜花叢下面嬌羞地探出頭,乍一看,誤以為是油菜花的變異。 當我最后公布出了花名——蘿卜花,又引來一番驚嘆,有的說,難怪,平時很少注意蘿卜開花!我回復了一個得意的笑臉。 其實,這并不是我發(fā)圖所要表達的重點;我想著重表達的是,這些菜花和花園里的盆花相比,是那么碎小、單調,甚至毫不起眼。花園里的花像奔放的女郎,開得姹紫嫣紅,開得不管不顧。而菜花卻開得小心翼翼,像懂事的小姑娘。她不搶風頭,不爭寵,知道真正的主角是后面的菜籽。 我把這一感想發(fā)給文友L君,他回復:“如果我猜得不錯的話,很快又能拜讀到你的一篇關于老家菜園的文章了?!蔽倚α?,知我者,L君也! 近幾年,因為業(yè)余搗鼓閑文,老家門前的菜園常常成為我寫作的對象。菜園還是那個菜園,瓜果蔬菜還是那些瓜果蔬菜,但隨著季節(jié)、感受等因素變化,呈現(xiàn)在我的文字里的景象也不一樣。比如,有的主要描述滿眼綠意的青菜,有的側重記錄累累的果實,有時則把菜園當作投射鄉(xiāng)村生活的銀幕……它們大都幸運地發(fā)表于本市報紙的副刊,算是從鄉(xiāng)村走進了城市;走得更遠的,是寫母親背著一尼龍袋烏白菜,乘火車帶給在上海安家的妹妹,那篇千字小文后來刊登在《新民晚報》上。不夸張地說,老家的菜園就像一個寶藏,為我提供了不竭的素材。 有人曾善意地勸我,要拓寬眼界,多出去走走。我連連頷首,但不愿改變。理由有三,一是我的書寫,純屬自娛自樂性質;二是我寫周遭熟悉的人事風物,比較有感覺;三是老家有父母,尤其是病體纏身的父親,除了去醫(yī)院,基本不出門。我每周都要回去,不可能瀟灑地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基于上述種種,老家、菜園和我的關系,無形中就產生了一種不言自明的隱喻,注定了我今生離不開、忘不了,這是我的宿命,也是我的福氣。 老家的菜園不大,種的菜品類卻不少,足夠日常食用。 我把菜園當散文寫,文字不長卻各有風情,足夠慰藉鄉(xiāng)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