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開放,越流動,就會越幸運
今天早晨聽“羅胖60秒”,里邊講到兩種營銷思路。一種是打五折,一種是買一送一,請問你選哪一種? 雖然家里以前也開過店,也有過這樣的營銷方式,卻從來沒有思考其中的邏輯關系。無論是打五折,還是買一送一,我想目的都是一樣的,為了讓利客戶,提升產(chǎn)品的銷量,也可以叫薄利多銷,這個套路大家都懂。如果讓我選擇,肯定會選擇打折,因為簡單方便易操作。 而羅胖給出的答案是,買一贈一。他的解釋讓我大跌眼鏡。理由是,買一贈一,客戶會拿走更多的產(chǎn)品,在消費時就會更注重你的品牌。更重要的,供貨商會多銷售一點,倉儲、物流等合作伙伴的生意就會多一點,他們對你的依賴也就會強一點。而自己在市場中的地位和影響,就這樣一點點建立起來。 羅胖把這叫流動性,衡量生意好壞,看的是流動性,不看利潤。在市場的博弈中,比拼的不是技術,也不是品牌,更不是自己能占據(jù)多大市場,而是產(chǎn)品的流動性。這很容易讓人想起這幾年的淘寶和京東,為啥利潤那么薄,他們還在做? 除了沒有店面成本的壓力外,因為他們的產(chǎn)品便宜,流動性高,所以他們的物流速度,售后服務會越來越好。因為無論是供應商或者是物流公司因為有錢可賺,他們的服務質量和運輸速度也會相應的提高。所以結果是,無論是淘寶或者是京東,就像兩個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裹挾了更多的商家進去。而商家因為淘寶和京東流動性高,能銷售更多的貨物,而更愿意和它們合作。 把“流動性”這個概念引申到現(xiàn)在的投資上,很多人都采用防御性投資策略,一旦認為自己買到了有價值的資產(chǎn),就會握在手里不放。不能不說這是一種不存的投資策略。但結果會導致整個股市或者幣市流動性非常差,所謂股市幣市的寒潮期,就是股市或者幣市因為流動性差,沒有跌漲的波動或者相應的周期出現(xiàn)。 如果經(jīng)歷過去年11月底的牛市,大家一定會知道,有些人突然一夜之間就實現(xiàn)了財富自由。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充分理解資本的流動性,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資本在流動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xiàn)周期,一定會有波動,他們很好的利用跌漲周期中的價差,才大賺特賺。 最近有位大V,也看準了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在半年之內頻頻出擊,大撈特撈,現(xiàn)在他的資產(chǎn)已經(jīng)超過千萬。聽說最近他開了專欄,正在向幣市的小白們傳經(jīng)送道。 其實猶太人,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資本在流動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利息這個特性。這個發(fā)現(xiàn)被宗教們視為一種貪婪,以至于被驅逐,被追殺,流亡了很多年,直到這個真理最終被人接受。 其實看書也需要流動性,以前每次看書,也會在書上圈點勾畫,做了大量的讀書筆記。以為只要畫在書上,只要是做了讀書筆記,好像那些知識就是自己的了。這樣讀書,效果常常事半功倍。那些做過的讀書筆記再也沒有翻過,有時打開以前看過的書,還會像看新書一樣。 現(xiàn)在每天看書,自己都會通過寫文章的形式,引用書中的內容,讓書中的知識點流動起來。一年多來,日更文章524篇。并且自己的寫作能力,思考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進而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 再把流動性延伸到寫作上去,其實寫作與產(chǎn)品的銷售有異曲同工之處。以前一直覺得,寫文章是自己的事情,有感覺就寫,沒感覺就不寫。即使寫出的文章,也很少在各個群里發(fā)布,只發(fā)到公眾號里。雖然寫了半年,除了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自我感覺文章水準并沒有很大提高。 有一次看見覃杰在群里發(fā)的文章,說寫文章不僅僅是打磨自己的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種形式,可以很好的和外界發(fā)生聯(lián)系,建立個人的商業(yè)品牌價值。從那時候起,我也不再管文章是否有質量,有價值,先發(fā)出去再說。每天朋友圈、各種社群同時發(fā)。 通過這樣一種形式,在網(wǎng)上認識了很多朋友。很多人留言非常真誠,指出了我寫作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在和外界的一次次碰撞中,我在不斷糾正著自己。寫作的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建立了高質量的人脈關系。 文章就像是自己的產(chǎn)品,只有流動起來,大家看的多了,也就看順眼了。再說,自己的日更所有人都看的見,朋友們一定認為我是一個靠譜的人,才愿意和我交往,而我才會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也只有在流動中,文章的價值才會被更多的人發(fā)現(xiàn)和肯定。 其實無論是投資、讀書、寫作,或者市場營銷,本質上都是一種資源獲取的方式。我們沒有理由守著有限土地,固步自封,墨守成規(guī),只知道精耕細作,不知道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不走出去,就不知道世界究竟有多大,也就不知道自己與別人的距離。 人常說:樹挪一步死,人挪一步活。更高的流動性,才會擁有更多的機會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越開放,越流動,就會越幸運。原創(chuàng):高原麥客麥客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