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上積累上路
石浩楠 荀子曾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狈e累是一種積極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任何事物只有足夠的“量”的積累才可以產生“質”的飛躍,才可以取得輝煌的成果。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績的人,都是格外注重積累的。 回顧歷史往事,清朝的蒲松齡積累素材著《聊齋》就是一個頗為典型的實例。 蒲松齡為了完成《聊齋志異》,常設煙茶攤兒在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正因為這種“閑聊”他才接觸到了各地風土人情,搜羅了很多的傳聞軼事,積累了大量的創(chuàng)作素材,最終創(chuàng)作出了這部“寫鬼寫妖”“刺貪刺虐”的“孤憤”之書。正因為每天的積累,還使得《聊齋志異》面世,被后世人民所稱贊。如果沒有每天的積累,也就沒有了這部曠世奇書,自然更不會有人知道蒲松齡是誰了。 不單蒲松齡如此,俄國的大文學家果戈里也是一個每天積累的人。 果戈里對文學創(chuàng)作十分熱愛,他有一個習慣,就是身邊總是帶著一個筆記本,會把隨時聽到的和見到的傳說、故事、民歌、諺語,及各地風土人情、奇聞異事都一一記錄下來。有一次,他和朋友去飯館,飯菜都擺好了,他還在埋頭抄一張菜單,而且一邊抄一邊稱贊的說:“太好了,太有用了!”據(jù)說,這份菜單后來被他寫進了一部小說里。正是因為他細心觀察生活,并把自己覺得有用的東西記錄下來,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所以才能順利完成一部部影響巨大的著作。 而在積累的過程中,更應該關注那些容易忽略的細節(jié),不能好高騖遠,要知道“精忠報國”的遠大志向,正是由“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小事積累而成的。對大多數(shù)普通百姓來說,盡管沒有優(yōu)越的先決條件,只要踏踏實實,懂得積累,豐富自身,也一定能體現(xiàn)出自我的價值,實現(xiàn)遠大的抱負,鑄就自己的輝煌人生。 想要成功,不僅要有堅定的理想,還要養(yǎng)成積累的好習慣。漫漫人生,我們要帶上積累上路,并始終牢記荀子的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