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一種聲音》閱讀練習及答案
懷念一種聲音 有一個聲音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它非常古老,來自我出生和成長的故鄉(xiāng)小鎮(zhèn)。那時,每當夜深人靜即將熟睡之時,街頭巷尾就會傳來篤!篤!篤!關(guān)燈關(guān)門,小心火燭!的打梆子喊話聲,隨著夜風,在寧靜、閑適的江南小鎮(zhèn)上空飄忽穿行,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直到聽不見。 更夫已經(jīng)走遠了,更謠的余味卻很悠長。漆黑夜晚,每當這個聲音在屋檐下若隱若現(xiàn)、從窗欞前漸行漸遠,小小的心靈就會被一股暖意包裹起來,尤其是碰著刮大風落大雨的夜里,還時常衍生出一份感動。雖說當年少不更事,但從這既熟悉又神秘的聲音里,我能感知古鎮(zhèn)的每一條小巷、每一個庭院都是安全的;黑漆漆的房屋,獨自靜臥的每個人都是受保護的,是不寂寞的,是可以踏踏實實地閉上眼睛睡上一個安穩(wěn)覺的。所以一直以來對這個聲音充滿了好感。 了解這個聲音的來龍去脈,還是稍大一些,跟著大人去看了越劇《狀元打更》之后的事。戲中狀元郎因棄患難之妻而被貶為更夫,此人白胡須,白頭發(fā),彎腰邁著緩慢的步伐,艱難地拿著木梆子,邊打邊走。舞臺人物一招一式、一唱一和及時地給我補習了一個常識:很久以來,彌漫在我記憶深處,那個有溫度有情感的聲音來自一個習俗打更。 打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后又演變出一種防火防盜的功能,由此也產(chǎn)生了一個巡夜的職業(yè)更夫。每當暮色深沉時分,更夫們手提木梆和銅鑼走街串巷,開始按更次報時辰并伴有溫馨提示:一更打響,敬告街坊,水缸挑滿,火種嚴防通宵達旦,服務(wù)民眾。 在故鄉(xiāng)小鎮(zhèn),就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搖啊搖,搖過外婆橋,橋頭碰著打更公,打更阿公真辛勞,不貪財帛為大家,春夏秋冬功德高。 記得唐山地震那年夏天,由于當時信息不暢,恐慌中人們盲目地選擇了夜宿露天,這讓我和弄堂里的小朋友有了一次伴隨打更阿公夜游的`機會。 大概是夜里7點鐘,家家戶戶在自家院子里吃好了冰在井里的西瓜,打著飽嗝,拖著竹躺椅聚集到弄堂口去乘涼。正當大人們咯吱咯吱搖著大蒲扇,捉打蚊蠅之際,打更阿公手提煤油燈籠,頭戴斗笠,身披蓑衣,通體玄色,神秘地出現(xiàn)在巷口。隨著鏜的一聲鑼鳴,打更阿公起鑼:鳴鑼通告,關(guān)好門窗,防火防盜啦!在一旁結(jié)集已久的孩子們一哄而上。打更阿公雄赳赳氣昂昂、大搖大擺走在最前頭,尾隨其后的小尾巴拖得很長,還時不時地同聲高呼:小心火燭!繞過兩道長弄堂,夜有點深了,這時打更阿公已悄然放下銅鑼,篤!篤!篤!地改敲起木梆,一慢一快,連打三次??斓叫℃?zhèn)熱鬧街市口,突然又是鏜的一聲,打更阿公收鑼了,整個過程歷時近1小時。小孩們著急起哄:怎么停了?阿公嘿嘿干笑幾聲,清了清嗓門自語道:戌時打頭更,每個更次打一更,寅時共五更。小朋友們聽了一頭霧水,個個都傻眼了。 直至今日,準備提筆撰文,我才弄明白,頭更大約在戌時開始,戌時大約在晚上7點左右,頭更又稱作打落更,通常鳴鑼一聲;二更鳴鑼二聲,依此類推至五更寅時,也就是次日早上3點左右。過去老一輩經(jīng)常念叨的,讀書人讀到半夜二更半才能熄燈就宿、商賈挑夫半夜三更就要出門,講的便是打更記時的故事。 30年過去了,鳴鑼、敲梆打更早已成為一段歷史,但在我的心靈空間始終更聲不斷。我明白,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永恒地懷念它,以憑吊兒時的無盡情愫。(文/葉喆斐選自《2008年中國微型小說精選》) 參考答案 1.①打更聲使我能感知古鎮(zhèn)的每一條小巷、每一個庭院都是安全的。②打更聲使我感知到獨自靜臥的每個人都是受保護的,是不寂寞的。③打更聲是我童年生活的溫暖記憶。 2.熟悉是因為每天晚上都可以聽到打更聲,所以熟悉;神秘是因為打更人總在夜晚出現(xiàn),手提煤油燈籠,頭戴斗笠,身披蓑衣,通體玄色,神秘地出現(xiàn)在巷口,所以神秘。 3.說明當年打更者的艱辛與威望,為下文作者表達對打更者的敬意做好鋪墊。 4.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