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翻譯賞析
《同學一首別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該文是作者在青年時期所寫的贈別之作,文中沒有世俗常見的惜別留念之情。表達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進步的君子之誼。文章筆法緊湊,開合有度,清人金圣評曰:“此為瘦筆,而中甚腴。” 【原文】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①,非今人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粗嫌匈t人焉,字正之②,非今人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③,辭幣未嘗相接也④。其師若⑤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圣人而已矣。學圣人,則其師若友,必學圣人者。圣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⑥。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⑦。正之蓋亦常云爾。夫安驅(qū)徐行,轥中庸之庭⑧,而造于其室⑨,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從事于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⑩,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ㄟx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釋】 ?、僮庸蹋涸柕淖帧T柺潜彼沃纳⑽?/a>家,和作者同是江西人。 ②淮之南:淮河的南面。正之:孫侔的字。孫侔,吳興(今浙江吳興縣)人。 ?、壅Z:談話。 ④辭:言詞,指書信。 ⑤若:及、與、和。 ?、捱m然:恰好這樣。 ?、甙猓号まD(zhuǎn)。這里作幫助解。中庸:儒家倫理思想。指處理事情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的態(tài)度。儒家認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標準。 ?、噢`(lin):車輪輾過。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嵩欤和⒌?。 ?、庀担宏P系、牽連。 【譯文】 江南有一位賢人,字子固,他不是現(xiàn)在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茨嫌幸晃毁t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現(xiàn)在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這兩位賢人,不曾互相往來,不曾互相交談,也沒有互相贈送過禮品。他們的老師和朋友,難道都是相同的嗎?我注意考察他們的言行,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竟是多么少呀!應該說,這是他們學習圣人的結果。學習圣人,那么他們的老師和朋友,也必定是學習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難道會有兩樣的嗎?他們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懷疑我的話。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話。于是我知道被人們認為是賢人的人,他們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寫了一篇《懷友》贈給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幫助,以便達到中庸的標準才肯罷休。正之也經(jīng)常這樣說過。駕著車子穩(wěn)步前進,輾過中庸的門庭而進入內(nèi)室,除了這兩位賢人還能有誰呢?我過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達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們左右奔走。在他們的幫助下前進,大概能夠達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職守,由于個人私事的牽掛,我們之間不能經(jīng)常相聚,作《同學一首別子固》,用來互相告誡,并且互相慰勉。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xiāng)縣上池村人),字介甫,官至宰相,主張[4] 改革變法。晚號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賞析: 《同學一首別子固》是王安石在青年時期所寫的一篇贈別之作,雖然是贈別的,但是卻沒有世俗常見的惜別留念之情。文章明著寫的只有兩個人,但實際上卻有三個人:曾鞏、孫侔兩人雖然平時沒有來往,卻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都相互信任。文中指出這正是“學圣人”的共同之處,同時還表達了作者想和兩人建立共同進步、相互勉勵、相互鞭策的君子之誼,早點達到圣賢倡導的最高境界。 《同學一首別子固》開篇簡約地介紹了二賢人曾鞏和孫侔;中間敘述曾鞏和孫侔雖然素不相互交往,但是都學圣人,所以能相似,又相信不疑,彼此勉勵,“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最后說明回贈“同學一首別子固”的意圖,是為了互相告誡和互相慰勉。此文感情真摯,言簡意賅,層次分明,采用陪襯手法,以孫侔陪襯曾鞏,則更加突出了曾鞏,同時又把自己的看法融入其中,使之互相映襯,令人回味無窮。 《同學一首別子固》筆法緊湊,開合有度,清人金圣非常欣賞此文,評曰:“此為瘦筆,而中甚腴?!?br /> 人俯仰一世,不可無友,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與品德高尚者結為友,將受益,與品行低劣者結為友,難免招損?!锻瑢W一首別子固》言及江南之子固、淮南之正之,雖從未交往,然皆“學圣人”,“其不相似者”少,且極為真誠,“相信不疑”,為作者所景仰,成為其好友。他們都曾同作者說過,要互相幫助,直達“中庸”之境界。朋友間相警相慰,感情深厚,令人贊嘆。如此朋友,多多益善。文章從志同道合上立意,更顯示出境界高遠,非同凡響。 整理:zhl201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