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场视频在线观看88,欧美日韩在线亚洲综,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国产高清亚洲精品视bt天堂频

    說說網(wǎng)

    首頁 > 說說感言 > 讀書名言 >

    讀書名言

    《孤獨患者》讀后感范文10篇

    讀書名言2021-03-25158舉報/反饋

    《孤獨患者》讀后感范文10篇


      《孤獨患者》是一本由[法]朱莉·達(dá)什 著 / [法]卡羅琳小姐 繪著作,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68.00元,頁數(shù):200,特精心從網(wǎng)絡(luò)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孤獨患者》讀后感(一):越看越是自己
      這是一本插畫故事書,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30歲之后才能確診為阿斯伯格綜合癥,俗稱“孤獨癥”。
      獨處才是最舒適的,任何多單位的聚會、討論都是無比消耗精力的。
      也許每個人看來,都越看越像在說自己,也許每個人的程度不一,但她的價值在于從某種程度上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要認(rèn)識到自己的獨特性,每個人都不能一味地迎合他人或社會。
      之前看過一個外國人拍的短片,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開始只看到自身的不足了,越來越不喜歡現(xiàn)在的自己了,越來越想要成為自己的2.0版本。
      可是,我們,為什么要害怕與大多數(shù)人不同?
      與其帶著勉強去迎合世界,不如擁抱真實的孤獨,接納自己。
      《孤獨患者》讀后感(二):現(xiàn)時與現(xiàn)代
      彷徨與猶豫的現(xiàn)代人不知道該怎么進步了,一個答案是你自己另一個答案就是氐了。冷風(fēng)似乎昨夜才退去,花兒就已經(jīng)開了,貓兒貓著步躲在花叢中,行人卻看不到艷陽高照心事重重。你能一夜間就經(jīng)歷生死離別嗎,或一句話就說出迷憶的眞相,有人也許會說那是在做夢,不錯我就做了這么一個長夢體會到了其中眞諦。昨晚我十點多就睡了,可直到僅天中午十一點多我才醒來,我依稀記得一架奇異的不對稱的隱身機,一邊是劍翼一邊又似蝙蝠帶我飛向遠(yuǎn)方。盤子一樣的懸陸上,一群鋼鐵占士在革命的激流中反抗暴政為自由犧牲與奮斗,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不是暢快而是壓抑和警覺,因為敵人和目標(biāo)仍難預(yù)料……我慶幸我回來了,不,我在大街上忽而覺得太陽和空氣是種賜予,而占斗的目的就在于此??墒菫槭裁从腥藚s管它們叫孤獨呢,你是在形影相吊還是在,尋找影子背后的敵人?我看著手機上的筱青新聞又記起了思亞瑟的話,人們都在尋找著屬于自己的自我,過去于人是一種心質(zhì)的構(gòu)想,而其實人的心卻是活于當(dāng)下的,它不再欺騙和麻痹自我,縱然死去也是一種渴望,,,
      《孤獨患者》讀后感(三):看不見的不同
      “你沒什么需要被糾正的,也沒什么需要改變的。你的使命并不是鉆進一個模子里,變成其他人的樣子,而是幫助其他人——其他所有人走出他們所困的模子。你的存在不是為了沿著一條早已存在的路走下去,而是正相反,是為了走上一條適合你自己的路,然后邀請身邊的人和你一起體驗‘離經(jīng)叛道’的生活。 緊緊擁抱你的獨特吧,與你的‘格格不入’和解吧,這樣你就會成為他人追隨的榜樣。規(guī)范的枷鎖令我們窒息,讓我們無法在尊重和包容的環(huán)境中生活,但我們其實有能力粉碎這枷鎖。你的不同不是問題,而是答案。 我們的社會得了‘正?!@種病,而你的不同正是治病的良藥。” “人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樹能力來評判一條魚,它此生都會覺得自己是個傻瓜?!?“與其帶著勉強的快樂迎合世界,不如擁抱真實的孤獨接納自己?!?灰暗的前半看得很焦慮,鮮明的后半看得很愉悅。能用色彩的轉(zhuǎn)換來表達(dá)心理狀態(tài)的轉(zhuǎn)變,實在太厲害了。 能把自己的經(jīng)歷通過漫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本身就已是個很棒的idea,簡潔有力又色彩豐富鮮明的法式繪畫風(fēng)格更是為其錦上添花,實在太棒了??!
      《孤獨患者》讀后感(四):我要從青煙中,找到你心中旺火
      原來我一直以為孤獨癥就是自閉癥,看完書之后特意去查看一下,原來自閉癥、阿斯伯格綜合癥、非典型性自閉癥都?xì)w入到孤獨癥譜系障礙,而阿斯伯格綜合癥是里面較輕的一種,因為此病沒有明顯的語言和智能障礙,只是先天缺失了社交這一項能力。書中的女主角就是缺失了與人社交能力的AS患者。
      有一類人從小被冠以“情商低”、“高冷”、是游離在圈子外的邊緣人,雖然渴望社交,用層層偽裝來包裹自己,然而卻總是無法融入。從插畫中我感受到了黑色是情緒低落,紅色是崩潰焦灼,而確診后的彩色代表了她對自己身份的釋然與認(rèn)可。
      世界總是采用單一的衡量標(biāo)準(zhǔn)來要求所有人,一旦有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就會被指責(zé)成“異類”,為了不被排擠,成為“正?!比?,就要委屈求全。但每個人都是特殊和獨一無二的存在,有屬于自己的小宇宙,《梵高傳:寫給提奧的信》寫到:“行了,我說什么好呢?我們內(nèi)心的思想曾經(jīng)暴露出來嗎?在我們的心里或許有一把旺火,可是誰也沒有拿它來讓自己暖和一下;從旁邊經(jīng)過的人只看見煙筒里冒出的一縷青煙,不去理會?,F(xiàn)在讓我看一看你,應(yīng)該干什么呢?人們必須守護那把內(nèi)心的火,要穩(wěn)著點,耐心地等待著,有誰走來,挨近它坐下——大概會停下來吧?心里多么著急?!?br />  是的,我知道自己是誰,我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將去往何處,在人生這條短暫的旅途中,遇見懂我的人也好,錯過也罷,不勉強被他人理解,也不勉強自己理解他人,始終忠于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堅定并且堅強。有句話說得很好:“與其帶著勉強的快樂迎合世界,不如擁抱真實的孤獨接納自己。”

      《孤獨患者》讀后感(五):正視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4月2日是"世界自閉癥日",恰巧在這天收到了《孤獨患者》這本書。這本書是朱莉·達(dá)什將自己作為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的故事寫成了書。
      我自己本身沒有孤獨癥,原本我也沒覺得我身邊有親友有孤獨癥,但是看完這本書之后我就開始想,也許我身邊有,但只是他們隱藏得比較好,我們沒發(fā)現(xiàn)……
      經(jīng)歷過產(chǎn)后抑郁的我,多多少少能理解心理或精神類疾病患者的痛苦的。產(chǎn)后那三個月,日日夜夜的痛苦與眼淚,不安與掙扎,在我先生的幫助下,順利滴度過了,并在兩年后又迎來了第二個寶寶。
      能度過那段難熬的日子,全是我先生的功勞。我常常莫名其妙地哭泣、喜怒無常,當(dāng)時我甚至不知道有“產(chǎn)后抑郁癥”這么一說,我只是覺得我這樣不對,越發(fā)自責(zé),于是越發(fā)痛苦,眼淚更多,陷入了死循環(huán)無法自拔。在我又一次大吼大叫亂發(fā)脾氣后冷靜下來開始哭泣自責(zé)的時候,我先生抱住我,安撫我,他說“不要自責(zé),你只是產(chǎn)后抑郁了,很正常,慢慢來,我倆一起戰(zhàn)勝它?!边@時我才像書里的主人翁一樣,一下意識到,哦,原來我是病了,我的“不正常”是正常的!正是由于我開始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在我先生的幫助下,很快就恢復(fù)過來了。
      所以,有機會了解并正視自己心理或精神類的問題,才能最快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這本書用簡潔的線條和配色,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孤獨癥患者的內(nèi)心,黑白主色的畫面中一點點紅色,就能讓人能體會到主人翁當(dāng)時內(nèi)心的不安、焦慮與痛苦……
      書開始看起來有點壓抑然后會和主人翁一起放松并輕快起來。本來還想聊聊她和男友那部分,因為我覺得她處理得相當(dāng)好,當(dāng)時覺得算劇透,算了吧。
      書里還有一部分讓我笑得不行,那就是主人翁表姐絮絮叨叨那部分,和我們七大姑八大姨的聊天內(nèi)容一模一樣!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譯根據(jù)國情改了對話內(nèi)容,但那部分真的讓我原本隨著書內(nèi)容壓抑的心情一下好了,真是同一個地球,同樣的親戚~
      《孤獨患者》讀后感(六):別人眼中的不正常是正常
      周末去網(wǎng)紅書店打卡,看到這本。書名好像就和我一樣,看了幾頁我和女主的生活狀態(tài)一樣,每天按部就班工作生活,不想過多的交流。在書店找了個角落,不知不覺的看完一本書,我有時候喜歡熱鬧,更多的時候喜歡獨處,不喜歡與別人聊天,耳塞帽子和寬大的睡衣,橫七豎八,與世隔絕。我總是覺得三觀有問題,知心朋友只有三兩個,閨蜜說我對什么都很冷淡,很多事情和人是真的沒有興趣。
      《孤獨患者》讀后感(七):我們,為什么要害怕和大多數(shù)人不同?
      決定看這本書,是因為覺得自己的社交思維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談不上孤獨癥和社恐之類的,但越來越不想去結(jié)識新的人,也越來越不想?yún)⑴c群體社交了。而看完這本書的以后,瞬間接受了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不再會擔(dān)心它會成為我的問題。這是一本漫畫書,不費時間,如果要問我,應(yīng)該是這個月最想推薦的一本書。
      “偏見是無知的產(chǎn)物”。而直到今天,精神類疾病還被大多數(shù)人認(rèn)為是患者主觀原因,抑郁癥是“想不開”,多動癥是“不聽話”,這可以說是一種社會認(rèn)知缺陷。正因如此,這些“不太一樣”的人需要做的努力要比別人多很多,比如努力使自己看起來不那么格格不入,努力配合一些大家習(xí)以為常的慣例,努力克服自己的敏感。
      書名原文La difference invisible,被意譯作《孤獨患者》,朋友告訴我法語直譯為“無法看見的不同”。拋開“孤獨癥” 的主題,這本書說人和群體的地方,和《局外人》有一些細(xì)微的相似之處。
      主角瑪格麗特的經(jīng)歷,并不是孤獨癥患者所獨有的: 她過敏,一起吃飯的人覺得她挑食、麻煩、是找理由不想和她們共進午餐; 同事覺得她穿衣服過于舒適不符合職場慣例,她只能碰到一件合適的衣服就一口氣買七個顏色; 她不參與睡衣party,領(lǐng)導(dǎo)責(zé)怪她只有工作技能沒有為人處世的智慧,甚至告訴她這和企業(yè)精神不符會影響年終評估; 她在男友的朋友聚會上手足無措提前離場,被指責(zé)是為難男友,是個累贅……
      這些場景可能發(fā)生在每一段社交關(guān)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如書封上寫的那樣,“帶著勉強的快樂迎合世界”。作者在講述這些內(nèi)容的時候,我理解到了兩層含義:一是坦然接受真實的自己(在心靈雞湯中俗稱“與自己和解”,二是面對和我們不同的人,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去學(xué)會尊重和包容。
      我們,為什么要害怕和大多數(shù)人不同?
      都說到這里了,那首歌再合適不過:“I am what I am 我永遠(yuǎn)都愛這樣的我”,誰不是造物者的光榮呢?
      .S. 我沒去注意過有沒有電子版,會推薦大家選擇電子版,全彩印紙質(zhì)書的油墨味特別重(臭死啦),拆封以后晾了很久揮發(fā)氣味,還是散不掉……
      《孤獨患者》讀后感(八):孤獨患者與阿斯伯格綜合征
      上個月看了一本叫《孤獨患者》的繪本,挺想分享給大家的。
      在我們的周圍,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看上去孤僻、內(nèi)向、社恐、死板、古怪、笨拙、反射弧長,還矯情、敏感、多疑和脆弱。
      他們又害怕自己的“不同”,試圖像別人一樣“正?!?,卻始終不能如意。在人群中,他們會感到像地獄一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他們才感到最舒服、最自由,批評者說,他們這是在逃避,是在舒適區(qū)自我墮落。
      因此,他們會很痛苦、沮喪,覺得與周圍的世界格格不入。
      他們可能不知道,也許他們只是得了阿斯伯格綜合征,這些所謂的種種問題,只是與別人有些不同罷了。我們這個社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有人性格開朗,有人內(nèi)向,有人享受人群中的張揚,有人享受獨處時的自由。
      《孤獨患者》的作者朱莉·達(dá)什說:我們的社會得了“正?!边@種病。
      我們沒有必要活在一個模子里,你并不是奇怪的人,并不是“正常人”的失敗者,你只是有點不同罷了。
      正如作者在書中說:“規(guī)范的枷鎖令我們窒息,讓我們無法在尊重和包容的環(huán)境中生活,但我們其實有能力粉碎這枷鎖。你的不同不是問題,而是答案?!?br />  我們能夠接納自己,找到自己的同類,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理解你,讓著你,有義務(wù)適應(yīng)你。就比如在公司里面,無法專門給你單獨一個房間,所有人盡量不打攪你,除非你是老板才能任性。
      但你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比如不需要太多語言表達(dá)的文字編輯、程序員、設(shè)計師,或者畫家、作家、藝術(shù)家,而瑪格麗特則選擇了成為一名作家,她把自己的故事和經(jīng)歷寫在博客上,然后有很多人看,最后還出了書。
      而且與自己和解,接納自己并不代表拒絕改變,就像我前面說的,別人沒有義務(wù)適應(yīng)你的不同,而阿斯伯格綜合征屬于正常人,他們敏感又有尊嚴(yán),不想被當(dāng)弱者同情,他們也渴望朋友,渴望走到人群中,渴望被肯定。
      變成另一個自己,也許真的很難,但你還是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特質(zhì)去一點點地突破和嘗試,如果有收獲就繼續(xù)堅持,如果這種改變帶給你的只是痛苦,再回到自己的狀態(tài)也沒什么大不了。就像我昨天發(fā)這條語音,就是一種嘗試。
      不論做得怎么樣,那都是真實的你。
      《孤獨患者》讀后感(九):“偏見是無知的產(chǎn)物”
      這一本的題目讓人只是打開都需要一點勇氣,因為害怕在其中看到的是自己的傳記。
      書的原名La difference invisible,感覺直譯是“看不見的不同”或者說令人忽視的差異,恰恰印證了本書主人公瑪格麗特的特點。值得慶幸的是,她最終能夠平和的和新朋友說,我們確實有著不同,盡管我身上的差別可能沒有那么容易令人察覺。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遇到其他人對我們說:你應(yīng)該這樣、你應(yīng)該那樣,甚至我們自己也經(jīng)常扮演著這樣的角色,“正常人都這樣”,書中瑪格麗特的男朋友和她開玩笑,瑪格麗特辨認(rèn)不出來而困惑,這個場景讓我仿佛照鏡子一般看見了自己。
      但是,真的存在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嗎?
      為什么追求一個不同的人生會如此艱難?而本來看上去似乎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人們對自己和對他人永遠(yuǎn)存在著“雙重標(biāo)準(zhǔn)”,我們卻常常忘記一個簡單的真理:沒有唯一的“人”。
      孤獨癥患者們有些在嘗試將自己變的更”正?!?,像瑪格麗特一樣付出努力,但往往遭到種種誤解、偏見和挫折。
      瑪格麗特確診孤獨癥之后和男朋友慶?!皬拇艘院螅业摹安徽!本褪钦5牧恕媸前魳O了!”這是和自己和解的感覺。確診之后不可避免地,她發(fā)現(xiàn)身邊充滿了對“孤獨癥”的誤解、偏見,和不理解帶來的嘲諷、令人不悅的玩笑等等。但瑪格麗特迅速振作起來并找到了解決策略,成為了更認(rèn)可自己的人。
      瑪格麗特2.0令人欣慰和感動,她對新朋友的選擇也是一種和“正?!鄙缃画h(huán)境的和解,即和能夠接受她的不同的人做朋友。這句話很讓我感動:“她的不同很容易被人們忽視,但真正的朋友都能看出來”。這正是題目所想傳達(dá)的含義吧?,敻覃愄睾笃诘母淖兒喼笔橇钊诵老驳模骸白钪匾氖撬粫驗樗胁《载?zé)內(nèi)疚”。這種與自我的Make peace才是所有積極變化的開始,也往往是我們所缺乏的。
      除了孤獨癥患者們的自我振作以外,其他人正確認(rèn)識孤獨癥也很重要,書中對于哮喘病患者和跑步喘不上氣的人的類比很有說明性。另一方面也讓我警醒,有些時候我們是不是太自以為是地“理解”了他人,做出了我們自以為“友善”的評論或建議呢?將心比心,我們受到誤解時大概也是渴望來自有正確同理心者的安慰吧。
      讀到最后,“偏見是無知的產(chǎn)物”,書底威廉·黑茲利特的一句話振聾發(fā)聵。
      我覺得這本格外值得一提的是,繪者非常擅長用色彩來傳達(dá)情緒的變化,這也讓我感受到藝術(shù)在渲染情緒方面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性。在故事前期使用的焦慮不安的暗紅色、后期敞開心扉的明媚黃色、令人信服的治療中心所用的治愈感綠色等等。書的前半部昏暗為基礎(chǔ)的色調(diào)和最后鮮亮豐富顏色為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帶動著讀者的情緒隨之起伏。
      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對幾乎所有人而言。不僅僅是對阿斯伯格綜合癥的一種科普式了解,更有點像是瑪格麗特在自己身上紋的那條魚,是一種象征、提醒和自我接受的方式,讓我們對自己、對其他所謂的“不正常的人”有著更多的理解和寬容。
      下一次我感到自己格格不入時,我知道該翻哪本書了。
      《孤獨患者》讀后感(十):不必為這樣的自己感到羞恥
      偶然在推薦中看到了這本書的簡介。當(dāng)我的目光觸及到書名的那一瞬間,一種直抵心底的撼動蕩漾開來,生出一種我一定要讀讀看的渴望。拿到書后,花了半個晚上一口氣讀完,讀書的過程像極了在照鏡子,在另一個平行世界里看到了我。褪去一層層的刻意和自我逼迫,顯現(xiàn)出那個真實但不討喜的自己,終于松了一口氣,原來我可以不用那么賣力地迎合,其實我可以安安靜靜地做我自己,這樣沒錯,更不用感到羞恥。
      書中的女主角,瑪格麗特有著我們大多數(shù)人一樣的一面。她喜歡動物,喜歡陽光燦爛的天氣,喜歡巧克力和素食,喜歡她的小狗,還喜歡她的小貓發(fā)出呼嚕呼嚕的聲音。但是這位熱愛生活的平凡姑娘,又有著格格不入的另一面。她很難理解暗示、比喻和其他社會準(zhǔn)則,以至于會遭到他人的誤解和非議;她對聲音、氣味很敏感,忍受不了嘈雜的環(huán)境;她有社交困難,應(yīng)付社交會讓她疲憊不堪又顯得很吃力。
      這種不同有一個名字,叫做阿斯伯格綜合征,是一種較輕的的孤獨癥,與大家熟知的自閉癥有所不同,它不存在語言障礙或智力障礙。也許正因為如此,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的患者不易被大家察覺,最多只是被評價為“有些怪怪的”。
      孤獨患者背負(fù)著巨大的疑惑艱難地適應(yīng)著社會,在走出家門的那一刻開始,內(nèi)心的掙扎與抵觸,卻又不得不揣著沉甸甸的心情去面對,這些艱難的小細(xì)節(jié)在法國插畫師卡羅琳筆下展露無遺??_琳巧妙地運用彩色向讀者傳遞各種情緒,黑色的沉寂,紅色的喧鬧。確診之前的瑪格麗特只有鞋子是紅色的,也就只有走路的時候會發(fā)出聲響,其他的時候,她安安靜靜。強迫自己參加社交,即便內(nèi)心有千百個不愿意,也得硬著頭皮表現(xiàn)得正常。這讓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小時候我是個不愛講話又很害羞的小孩,父母覺得要應(yīng)該有禮貌,便要求我主動和長輩打招呼拉家常,每每迎面遇上親戚,我只好打碎自己糅合成另一個講禮貌的好小孩,只為了贏得贊許避免責(zé)備。為了討好,我曾經(jīng)強迫自己做了許多我不愿意做的不擅長的事,還以為這是在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后來發(fā)現(xiàn),我活的好擰巴。
      當(dāng)?shù)弥约旱牟煌?,瑪格麗特努力尋找原因,確診之后,雖然還是有交際困難、對氣味聲音敏感,但是最重要的是瑪格麗特與自己和解了。卡羅琳筆下的瑪格麗特2.0不再是灰蒙蒙的,T-shirt開始有了點點的紅色,走路也變得輕快了許多。痛苦多數(shù)來自于不接納。當(dāng)瑪格麗特真正接受自己患阿斯伯格綜合征后,她一切的格格不入有了合理的解釋,所有的糾結(jié)疑惑不安都消散了。與其帶著勉強的快樂迎合世界,不如擁抱真實的孤獨接納自己。于我而言,我?guī)缀跽也坏浇浑H活動對于我的意義,我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有著強烈的傾訴欲,仔細(xì)聽下來,除了牢騷抱怨和炫耀顯擺,沒有什么有價值的信息。對于這種我不感興趣的談話,大多數(shù)時候,我都強迫自己去傾聽,是為了取悅他人獲得友誼。而且我也不擅長去做一個話題的主導(dǎo)者,勉強自己心里又不開心。接受這樣不善交際我的,接受內(nèi)向安靜的我,會變得舒服的多。我想要一個人待著,就不強迫自己參加集體活動。
      世界上本沒有什么絕對的事情,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對與錯、好與壞之間的界限并非肉眼可見,標(biāo)準(zhǔn)也不具有普適性。
      你是什么樣子的,就走適合你自己的路,不必羨慕別人,更不必為這樣的自己感到羞恥。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