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說說感言 > 讀書名言 > 讀書名言 讀《巴黎圣母院》有感 讀書名言2021-03-2561舉報/反饋 讀《巴黎圣母院》有感 互聯(lián)網真的很好。這不,在我捧著這本李玉民翻譯的紙質本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細細地閱讀時,可以同時坐在電腦跟前,通過鍵盤上的方向鍵,參考從網上下載的、陳宗寶翻譯的同名電子書——這種“悅讀”的美好感覺,非親歷者是不會知曉的。 除了書名和作者維克多·雨果的姓名之外,幾乎每一頁都有不同之處,這就給了我們對兩個版本進行比較和玩味的大空間。例如,在“勘定本說明”中,維克多·雨果寫了這么一段話:“也許另外有些讀者,覺得研究一下本書蘊藏的美學和哲學思想,并不是無益的,情愿在閱讀《巴黎圣母院》時,透過小說去探求小說的弦外之音,情愿通過詩人如是的創(chuàng)作,去尋求史學家的體系、藝術家的宗旨”(見陳宗寶譯本)。 而李玉民譯本是這么表述的:“然而,另外一些讀者認為,探究本書中蘊藏的美學哲學思想,不是徒勞無益的,他們在閱讀《巴黎圣母院》的過程中,饒有興趣地透過小說,探求小說之外的東西”;“領悟歷史學家的體系、藝術家的宗旨?!?br /> 再如,在1831年版的“序”中,雨果寫了這么一段話:“在這墻上寫下這個字的人,幾個世紀前便從人間消失了,這個字也從教堂墻壁上消失了,也許亦即將從地面上消失了?!保ㄒ婈愖趯氉g本)。 而李玉民譯本是這么表述的:“在石壁(上)寫下這個詞的人,幾百年前就消逝了,歷經幾代人,這個詞也從大教堂的墻壁上消逝了,就連這座大教堂,恐怕不久也要從地球上消逝?!保ㄒ姷?頁) 顯而易見,陳宗寶譯本中遺漏了7個字:“就連這座大教堂”,使得句子讀起來不順暢。 如果將《巴黎圣母院》喻為一首“悲愴奏鳴曲”,那么,弦外之音就是兩個字:焦慮。焦慮,是古今中外大文豪的“通病”和心結,也就是憂國憂民。焦慮,不是一般的焦急、憂愁、疑慮,而是一種近乎病態(tài)的失常情緒。心存焦慮而不進行傾訴、發(fā)泄,那是很危險的,不僅對工作對學習不利,而且對健康乃至生存都非常有害。雨果用他手中的筆,一發(fā)而不可收地進行了發(fā)泄,于是,就有了這部膾炙人口的《巴黎圣母院》。 1830年7月,法國發(fā)生了“七月革命”,封建的波旁王朝被推翻了。然而,正如馬克思所說:七月革命之后,“掌握統(tǒng)治權的不是法國資產階級,而只是這個資產階級中的一個集團……即所謂金融集團。”(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394頁)“金融貴族過著花天酒地的無恥生活,同時人民卻要為起碼的生計而斗爭!”(同上,第397頁)第二年即1831年,雨果完成了《巴黎圣母院》。當它正要印刷時,雨果發(fā)現(xiàn)一只裝著3個章節(jié)書稿的材料袋失蹤了。怎么辦?要么重寫,要么舍棄;如果補寫這3章,還不如另寫一部小說來得痛快;遺失的部分并沒有影響故事情節(jié),讀者也不會察覺。雨果最后決定:照樣付印。一年后,那個材料袋找到了,那3章文字復歸原位,于是雨果為這個“勘定本”寫了很重要的“說明”。因此,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完整的小說,發(fā)行于1832年10月,雨果當時正好30歲。 法蘭西民族是一個浪漫的民族(不久前,法國總統(tǒng)的夫人卡拉·布魯尼1993年拍攝的裸照被公開拍賣成功,就是一個最新的證據(jù)),而作為其中的杰出代表,維克多·雨果自然在其一生中演繹了不少浪漫的情節(jié)。不過,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在設置故事情節(jié)時,卻在“浪漫”的氛圍掩蓋下,處處寄托了“現(xiàn)實”的寓意和寫實的情愫。不然的話,他何以要在“說明”中鄭重其事地提出“美學和哲學思想”和“弦外之音”呢?原先的“序”中,這些句子是沒有的;不然的話,雨果何以要在“說明”中,大談特談保護古老建筑呢?很顯然,雨果是注意到了前幾版《巴黎圣母院》發(fā)行后,相當多的讀者和評論家只是沉浸在“故事”中,沉浸在“人物”中,沉浸在“弦內”,而沒有透過小說,感受到作者對“命運”這個命題的焦慮。 據(jù)雨果說,他是看到鐘樓墻上的希臘字母“命運”,才萌發(fā)了寫這部小說的意念。我們寧可信其有,完全相信雨果的話。那么,這“命運”歸誰所有呢?換句話說,是誰的“命運”讓雨果用36萬字的篇幅來寫這個悲劇呢? 首先,是以艾絲梅拉達、卡西莫多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窮苦人的命運,牽動了雨果的心。為了使讀者對這兩個人物有不可磨滅的印象,雨果設計了反差強烈的體貌特征:一個美麗絕倫,一個丑陋無比。尤其令人叫絕的是,雨果讓他們“不是冤家不聚頭”:開頭是艾絲梅拉達被卡西莫多劫持,中間是兩人多次互相救助,結尾是卡西莫多抱著艾絲梅拉達的尸體殉情(其中也有自責的意思:卡西莫多認為自己沒有保護好艾絲梅拉達,導致其被殺害)。如果讓我寫這個故事,那么一定會在艾絲梅拉達與母親團聚后就戛然而止的。我不忍心將這么美麗善良癡情的姑娘“送”上絞架。當然,我也深知美學原理中有一條: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正是悲劇感動人、激勵人的力量所在。而雨果正是悲劇創(chuàng)作大師,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更加成熟,更加有力量。 其次,雨果關注圣母院等古老建筑的命運。他在“勘定本說明”中義憤填膺地寫道:“最近把巴黎大主教府拆除了,這座建筑格調平庸,拆了也就罷了,可是那班專以拆毀為能事的建筑師不問青紅皂白,把十四世紀遺留下來的主教府這一稀世古跡,也連同大主教府一齊拆毀了。他們良莠不分,統(tǒng)統(tǒng)拔除了事?!背艘酝?,雨果在小說的第三卷用整整一卷(2.7萬字)的篇幅,講述教堂和鐘樓的歷史和被破壞的現(xiàn)狀;他“站出來維護我們的古老建筑藝術,高聲揭露種種褻瀆、毀壞、玷辱這種藝術的行徑?!边@卷內容,雖然稍嫌冗長,確實不如故事情節(jié)精彩和耐讀(我們不能要求一個未滿30歲的作家寫出的作品,沒有稚嫩的痕跡和十全十美),但是,字里行間所展示的赤子之心和焦慮情緒,不能不令人感動。我感到,小說中“關注人”和“關注古建筑”,是兩條平行線,同時推進的。雨果充分利用了講故事的機會,竭力宣傳“堅持不懈地保護我們的古跡”的理念。不久前,上海的外白渡橋被整體遷移送去大修了。有些人想不通,覺得應該將它淘汰(畢竟使用100多年了),依上海的造橋技術,建一座比它更漂亮的根本不在話下。這種想法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但是,如果從保護歷史遺跡、歷史遺產、保存古老建筑的視角出發(fā)看待它,那么,市政府的決定無疑是最妥當?shù)?。正如雨果在書中告誡的那樣:“我們在企盼新建筑物出現(xiàn)的同時,無論如何也要好好保護古建筑物?!?br /> 第三,副主教克洛德的命運,讓雨果百般憂慮。按照一般的說法,這個克洛德是一個反面人物,不值得給予絲毫的同情。然而,我在細細地分析了他的行為軌跡和思想脈絡后,對他表示理解和同情——1,他收卡西莫多為義子,把他撫養(yǎng)大,幫他找了一份工作(敲鐘);這說明他是一個比較善良、有仁愛之心的人。2,他愛艾絲梅拉達。3,由于愛艾絲梅拉達而變成了精神病患者。古希臘邏輯學家和哲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說得對:“愛是一種精神疾患,沒有好的治療方法?!保ㄒ姟杜=蚋裱约返?93頁)在克洛德身上,這一精神疾患表現(xiàn)得尤為強烈。我把它叫做“性欲強迫癥”。雨果寫道:“他一向不近女色……潔身自好達到不近情理的程度”。那么,他變化的原因何在呢?一句話:艾絲梅拉達出現(xiàn)了,將他的情欲喚醒了。你看,為了得到艾絲梅拉達,他先是教唆卡西莫多去劫持她;繼而在艾絲梅拉達與巴黎軍警的衛(wèi)隊長弗比斯約會的房間里,當艾絲梅拉達抑制不住對弗比斯的狂熱準備向他獻身時,克洛德在背后用刀子刺傷了這個情敵,并且吻了嚇昏了的艾絲梅拉達;他還一次次地去騷擾艾絲梅拉達,要她和自己私奔。他的邏輯是,除了他,“誰也休想得到她!” 特別是,當他看到法庭為了讓艾絲梅拉達承認是她刀刺弗比斯而對她刑訊逼供時,他竟然自虐。雨果這樣寫道: “……我沒有預料到會動用酷刑!……聽我說,我跟著你走進了刑訊室。看見你被扒去衣服,施刑吏那雙卑鄙下流的手在你半裸的身體上摸來摸去。我看見你的腳,這只我寧愿以一個帝國換取一吻并死去的腳,這只我覺得頭顱被踩扁也其樂無窮的腳,我看見它被緊緊套在那可怕的鐵鞋里,它可以把一個活人的肢體變成血醬肉泥。??!悲慘的人!當我看見這一切時,我用藏在道袍下面的一把匕首割自己的胸膛。聽到你一聲慘叫,我把匕首插入我的肉體里;聽到你第二聲慘叫,匕首刺進我的心窩里!你看,我想傷口還在流血?!?他掀開道袍。果然他的胸膛好像被老虎利爪抓破了一般,側邊有一道相當大的傷口,尚未愈合。(見第八卷第四章) 試問:當一個男人為了得到一個女人的愛,而不惜用匕首割自己的胸膛時,這個男人是不是瘋了?是不是有???是不是應該由他的同事或者朋友最好是親屬陪著,到精神病醫(yī)院去看急診呢?很遺憾,沒有人意識到克洛德得病了(雨果是否意識到呢?我沒有證據(jù),不敢妄言),當時又沒有什么精神病醫(yī)院;只能由著他被卡西莫多推下鐘樓,活活摔死。寫到這里,突然想起前幾年讀到《上海文學》雜志里的一篇小說。它說的是一個村干部,因為沒有完成村民的囑托,跋山涉水地趕回某地某棵樹下,把自己吊死了。當時感到詫異:他為什么要這么做?事情并沒有到非死不可的地步嘛?,F(xiàn)在我明白了:他是精神崩潰了,難以自拔了,而旁邊又沒人幫他梳理、聽他傾訴,心里的疙瘩(自責)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由此可見,精神疾患(無論它的誘因是性、愛、恨,或者其他什么)是非??膳碌?,是要死人的,是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的! 雨果為了向讀者證實他對克洛德命運的關注,不惜花上大量的筆墨來刻畫這個人物。他一次次地讓克洛德向艾絲梅拉達傾訴愛、乞求愛。僅僅在第八卷第四章,就用了5000多字來描述這樣的場景(見第287-295頁)。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一個規(guī)律:當作者連篇累牘地描寫某個人物時,就說明此人必定是作品的靈魂之所在和作者的精神之寄托。圣母院離得開宗教嗎?當然離不開??寺宓拢ㄋ切≌f中教會的代表人物)離得開宗教嗎?當然離不開。那么,克洛德是作者關注的重點,還有什么疑問嗎?更加值得玩味的是,那刻在石壁上的“命運”二字,究竟出自誰的手筆呢?在小說第七卷第四章,我們知道了:是克洛德用一支圓規(guī)在密室的墻上刻下了這個大寫的希臘文詞組(見第237頁)。小說是由“命運”而產生,“命運”又是克洛德所刻,作者對克洛德的嚴重關切之順理成章,還有什么疑問嗎?然而,他卻病成這樣,作者能不愴然涕下嗎?至于無辜的艾絲梅拉達的被絞死,雖然克洛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由刀刺弗比斯引起),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作出這個決定的畢竟是路易十一世國王(見第405頁)。一國之君竟然可以草菅人命,而且,“刑事案件的案情清楚準確與否,當時的司法機構并不在意……他們相信弗比斯死了,那就必死無疑?!保ㄒ姷?99頁)還有什么比這更悲哀的呢?這能不讓雨果焦慮嗎?可以這么說,整部小說始終就是籠罩在這種惶惶不可終日的陰霾之下,哪里有什么浪漫可言。更可嘆的是,天真爛漫情竇初開的艾絲梅拉達,癡情地把一只小山羊訓練得會用小木塊字母拼出弗比斯的名字(這個細節(jié)真感人),至死都以為弗比斯“始終愛她,只愛她一人”,殊不知弗比斯比克洛德更像花花公子,更加不能依靠。年齡只有16歲,又沒有受過什么教育,艾絲梅拉達的盲目迷戀實在是難以避免的。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不久前發(fā)生在某省牯嶺街的慘案:一個45歲的女教師,勾引兩個高中生,結果其中一個男生殺死了另一個“情敵”。女教師被開除黨籍、公職,當然是咎由自取,不過,事情不應該到此為止。應該有人陪那個女人去看心理醫(yī)生,醫(yī)治精神疾患。如今有些大孩子,身體是發(fā)育好了,又高又強壯,可是情商卻是一塌糊涂,加上“艷照門”之類的誘惑太多,而正面的引導又蒼白無力,不殺情敵才怪呢! 綜上所述,《巴黎圣母院》確實凝聚著作者的良苦用心,確實值得我們去尋找、揣摩、聆聽它的弦外之音,這,就像我們欣賞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就像我們觀摩郎朗和交響樂隊演奏《黃河》,要從中領悟我們民族的苦難,民族的斗志,民族的氣質,民族的希望。 踩一下 () 頂一下 打賞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于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分享: 掃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四季無綠意,我亦無生機。唯獨見你,好似久旱逢雨,枯木逢春。心愛的人早安句子感動話,小編整理的這些歡迎閱讀收藏! 下一篇 早起對鏡笑一笑,幸福生活多美好,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早晨對情人說的暖心話短句,歡迎閱讀! 1、萬水千山就當是伏筆,我總 相關文章 讀《兒童十萬個為什么》有感400字 《復仇者聯(lián)盟3》觀后感800字 魯濱遜漂流記微讀后感范文150字 我們愛科學讀書筆記400字 - 讀書筆記 木偶的森林讀后感600字 《小英雄雨來》觀后感450字 《小海蒂》讀后感300字 《陽光大姐故事》讀后感500字 《狼王夢》讀后感500字——愛的方式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讀后感1000字 《鶴殤》讀后感600字 《平平搭積木》讀后感200字 《人間食糧》讀后感500字 《學會關心》讀后感 - 讀書筆記 讀《長鼻子王子》有感300字 《葉永烈講述科學家故事100個》讀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