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讀后感
《莊子》讀后感 莊子,姓莊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之一,與老子并稱“老莊”。據(jù)書中序言中關(guān)于莊子的考察,莊子的歷史記載非常少,最早可據(jù)的歷史資料是司馬遷的《史記》,僅有一百多字。如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莊子偶爾會出現(xiàn)在書中,通過一些生活事跡,對道家的觀點做更進一步解說。而在這些事跡中,莊子的形象比道家所宣揚的無為思想更加鮮活。比如在與惠子論戰(zhàn)時,無論是關(guān)于“大瓠”、“大樹”,還是關(guān)于“子非魚”的辯論,都可以感覺到莊子很“剛”;而在“游于雕陵之樊”,因“異鵲”而忘其身,遂而遭致虞人誶罵時,他三天不愉快,又可以看出他的小任性;而莊子過惠子墓而語“匠石斫堊”的寓言,并慨嘆“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以言之矣”,又可以看出他是性情中人。而這些,都是他至真的表露,如言:謹守勿失,是謂返其真。 如果說“逍遙于塵垢之外”是莊子理想的追求,那“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則是他眼中的現(xiàn)實。很多人看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論說之后,都認為莊子對于世界的看法非常消極。不過莊子生活的年代是戰(zhàn)國時期,那時,各國之間混戰(zhàn)不止,謀士奔走各國謀取功名,諸子百家爭鳴不休,有為、賢能之士枉遭慘死,天下民不聊生。要想在亂世之中保存生命的同時,又保有純真的本性,卻真非此不可。即使在現(xiàn)今國家沒有戰(zhàn)爭的時代,保存生命不是相當(dāng)難的事,但是保有真實的本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么想來,積極還是消極之說,要看個人更加珍視什么,這也應(yīng)了文中的一句。有人覺得這樣那樣也未嘗不可,這也是某個角度的一個道理??墒乔f子將絕對純正的生命視為至高的追求,那也只有“逍遙”“無為”之說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如言: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莊子》一書系統(tǒng)闡釋了莊子的思想,也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該書共33篇,分內(nèi)篇、外篇和雜篇。據(jù)說雜篇多偽作,而辨別真?zhèn)蔚囊粋€很重要的方式是寫作風(fēng)格。莊子的風(fēng)格天馬行空,時而“乘云氣”,“御飛龍”,“逍遙于塵世之外”;時而撥開世俗紛爭的面紗,申斥三皇五帝,痛罵仁義禮樂;時而論說至人之道,鞭笞詭辯之術(shù)。他的文章,浩莽宇宙與秋毫之末同在,卻沒有一絲違和,仿佛渾然天成。他的思想,變幻莫測,又逍遙自在,仿佛于天地間取得一絕世之材,配以鬼神之技,才雕就如此般驚世之作。 看書的過程中不得不對一些詞匯進行一些思考,以下部分是一些領(lǐng)悟,但這并不一定就代表莊子書中的觀點。這是古人思想的糟粕中找尋的一點殘骸,但也許只是幻影。 ——道。道是什么?道是宇宙的起源,是天地萬物形成的根源。道在那里?道無所不在,鴻大至宇宙,卑小至螻蟻。道可知嗎?道可知,但不可傳,不可授,也不可語于他人。何人能得道?真正得道的人不知道,接近道的人知道不能言道,知道能言道的人并未得道。 ——真?!爸斒匚鹗В侵^返其真”。 ——化。天地萬物順應(yīng)自然之道,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而道永存,至人持守唯一的道而與萬物一同變化。 ——無為?!盁o為而無不為”。 ——齊物?!疤斓嘏c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世間本無尊貴卑賤,無仁義禮樂,無是非真假,天地萬物同等存在。 最后,還想提到一點沒有求證,也不一定正確的感想: 很多永垂不朽的巨作都在強調(diào)一個類似的觀點,這個世界所存在的道德、觀念、是非的判斷等等,都以人類的需求為準則進行定義,但這并不是世界的本質(zhì)。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有,“人類欲留存于世,先要衡量眾生,于是,他們規(guī)則了眾生的意義,當(dāng)然也有人的意義!”《莊子》中有,“且也若與予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記得《瓦爾登湖》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同是關(guān)于生命的自然本性,觀點卻各有千秋。莊子說的是要遵循它,不對它做任何改動;梭羅說要找到它,推翻世間種種秩序的束縛,在關(guān)于這個世界的認知與態(tài)度中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而尼采說,要認可它,超越它,站在強權(quán)的頂端,成為超人的存在。 關(guān)于這一點,我更喜歡梭羅和尼采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