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讀后感1700字
《刀鋒》讀后感1700字
在天上,飛得高高的,覺得自己成了某種偉大而美麗的東西的一部分。一直以來,我以為自己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最終的智慧,那種讓我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智慧,但現(xiàn)在想來,這種智慧我可能永遠一輩子也不會獲得。但在讀書的過程中,那種偶然獲得的“恍然大悟”,就像黑夜中逐次點亮的一盞盞燈,使我感到欣喜,嗯,我喜歡這種感覺。 我想,如果我某位Y姓朋友看到這句話一定會說,重要的是做,不能用到實處的知識都是無用的。我當然不會反駁,但我很欣賞毛姆的《刀鋒》中有一段類似的話: “有些人對知識有種無所為而為的欲望。這不是什么下流的欲望?!薄叭绻悴活A備派知識的用場,知識又有什么好處?!薄耙苍S他就是如此。也許單單有了知識就是滿足,正如藝術家能創(chuàng)造一件藝術品就認為滿足一樣。也可能知識是為了進一步追求什么的準備?!?br> 《刀鋒》講的是一個一戰(zhàn)歸來的美國青年,不合時宜地尋找人生意義,以致被眾人視為怪人,被女友舍棄,但最后終于在印度的吠陀經(jīng)哲學中尋找到寧靜的故事。大戰(zhàn)前,他英俊,謙遜,討人喜歡。大戰(zhàn)之后,他依然英俊,謙遜,討人喜歡。但讓人詫異的是,他不想工作(當然他可以靠一筆固定收入,勉強過活),在旁人看來,他一點都不正常,他簡直是社會的累贅。 “他該懂得目前世界上,”布太太插嘴道,“一個人總得做事。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強壯得和好人一樣。我們都知道,南北戰(zhàn)爭之后,有人回來從不做事。他們是家庭的累贅,而且對社會毫無益處。” 布太太,也就是拉里未婚妻的母親,一個抱有典型的美國價值觀的女性。她讓伊莎貝兒給向拉里攤牌,問他究竟是要她還是繼續(xù)無所事事下去。她女兒跟她抱著同樣的價值觀。 于是她攤牌了。 她問他要做什么。他說:晃膀子。因為,他心里有些模糊的、不連貫的、紛亂的想法,他想把這些問題想清楚。她建議他可以先找一個工作,這樣說不定慢慢就想清楚了。他卻覺得不行。 “除非我對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看法,我將永遠得不到平靜。”他又遲疑一下。“這很難用語言表達,你才想說出來,就感到尷尬。你跟自己說:‘我算是老幾,要在這個、那個和別的事情上動腦筋?也許這只是因為我是狂妄之徒。按照老一套行事,隨遇而安,會不會好些呢?’接著你就想到一個在一小時以前還是個有說有笑、充滿生氣的人,直挺挺躺在那里;就是這樣殘酷,這樣沒有意義。你沒法子不問自己,人生究竟是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還僅僅是盲目命運造成的一出糊里糊涂的悲劇?!?br> 當一個人的價值觀與整個社會的價值不一致時,這個人會大概率的痛苦。拉里也一樣。 “你竭力想要不理會社會輿論,可是,這不容易。當社會輿論對你是敵對時,你心里也變得敵對起來,這樣你就得不到平靜?!?br> 這個時候的伊莎貝兒大概認為,拉里總有一天會回心轉意,于是建議他出去走走,她愿意等他兩年。 兩年之期來到之前,依莎貝兒來到了拉里所在的巴黎。她第二次攤牌。他對未來的設想是靠他三千塊一年的收入,兩個人省吃儉用,并偶爾去他國度假。但她卻覺得三千塊一年完全無法過活,她對未來的設想是像樣的汽車、房子、衣服,以及像樣的朋友。 “你難道把錢一點不放在眼里嗎?” “是的,”他笑道。 “你覺得自己在這些事情上還要搞多久呢?” “我也說不了。五年。十年?!?br> “這以后呢?你預備把這些智慧派什么用處呢?” “我如果有了智慧,我想我當不難懂得怎樣派它的用處。” 她覺得他錯了,作為美國人,他應該回到美國去分秒必爭,應該去奮斗,而不是在這里虛耗光陰。她也覺得他傷害了她。 “你假如愛我,就不應當使我這樣不快樂?!?br> “我的確愛你。不幸的是,一個人想做認為對的事情,卻免不了要使別人不快樂。” 于是他們真的分手了。她嫁給一位追了她很多年的富二代。 最后,說兩點感受:1,大徹大悟也是一件很無趣的事,生活從此就波瀾不驚,有點太冷清,所以佛學之類的書看看就好,可以掃去心中的塵埃,但不可沉迷于此;2,拉里跟伊莎貝兒的感情有點很像《亂世佳人》里的斯嘉麗跟艾希禮,一開始都以為彼此是對方的真愛,但最后發(fā)現(xiàn)不是。伊莎貝兒是否真的愛拉里我不太確定,但拉里應該不是。在得知索菲的死訊后,他覺得自己錯過了最后結婚的機會。面對**、與人**最后被人割喉的索菲,他想到的是當初那個瘦小身軀里所隱藏的美好靈魂。有意思的一點是,上述兩對人究竟是因為他們沒有在一起所以發(fā)現(xiàn)彼此不是真愛,還是因為本身就不是,只是最后才發(fā)現(xiàn)呢?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讓我看到,另一個人也有過我所面臨的困惑。 |